作者:乐多体育 | 发表于:2023-04-16 | 阅读:144次

70年代上海足球队员「上海寻踪之旧事轶闻解放后上海足球发展历程」

解放后,上海足球进入新的发展时期。50年代初,首先在工矿、企业、学校中普及开展,据1954年统计,全市有基层足球队2207队,有队员18699人,其中工矿、企业占61.4%(1357队)。至1955年,基层足球队发展为3180队,其中工人队为1930队仍占60%。在群众性足球活动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市足球协会于1957年组成筹委会,于1960年正式成立。

建国后,市足球代表队最早出现于1951年,当年10月,组成市足球集训队,以后又成立了以上海队员为主的华东队和上海青年足球队。至1953年底,华东体训班足球队成立,开始了全脱产的训练。直到1954年10月,华东体训班建制撤销,在华东体训班足球队的基础上成立上海市队。1957年为了培养后备力量又成立了上海白队。当时上海队采用“四前锋”的打法,强调了勇猛、快速的作风,体力和技术水平均有较大提高。1956年全国开始组织甲级联赛。第一年甲级联赛上海队即获第二名,上海当时有二支球队参加甲级赛,另一支为全国轻工业工人队(后改名为红旗队)。另有5个队参加乙级联赛。到1960年,上海有4队参加甲级联赛,即:上海队、上海红旗队、上海工人队、上海青年队。50年代,上海入选国家队的队员达20余人。

60年代初,由于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群众性足球活动略有收缩。1962年统计,全市共举行足球赛201场,比1955年495场缩减了一半以上。

市队在全市群众性足球活动收缩和全国足球队都在“休整”的情况下,仍坚持了“两严”(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和大运动量训练的原则,并狠抓了射门命中率和传统接球成功率的训练,形成了“以我为主,以快为主,以攻为主、全攻全守”的战术风格。水平得以继续提高,取得了1961年、1962年的两届全国甲级联赛的冠军。1962年,《体育报》评选了22名优秀足球运动员,上海占有11名。1964年,上海保持有4个队参加甲级联赛。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时,上海队获亚军。

1963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群众性足球活动又得到迅速发展,到1965年,全市已有一半中小学建立校队,并经常进行校际比赛。全市各区县的业余体校也建有20余支体校足球队,形成了市优秀运动队的后备梯队。当时市队有百名以上运动员,教练队伍达16人。60年代初期上海的足球工作在1964年国家体委、全国总工会、团中央联合召开的全国足球训练工作会议上得到肯定。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足球水平急剧下降,市队人员减少了四分之三,训练与竞赛均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70年以后,才逐步恢复训练。1972、1973年,上海市队仅剩的30余名队员通过国家体委组建的集训比赛,恢复了体能、提高了技术与战术水平。在1973年刚恢复的全国联赛中取得了第二名。

1974年,老队员离队,青黄不接严重,导致水平下滑,在1975年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时,连小组都未能出线。1976年以后,市队的训练作风,技术水平均无明显改变,在全国甲级联赛中排在8名以后,到1980年被降为乙级队。降级以后,进行了队伍调整,充实了新生力量,采用了新的训练方法,使全队水平逐步提高。1981年,取得了乙级联赛的第二名,重新晋升为甲级队。随着新队员日趋成熟,队伍配合更加默契,在保持上海传统的细腻打法的基础上,采取4:3:3阵式踢法,水平再度上升。终于在1983年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夺得了冠军。1984~1989年间,在全国甲级联赛和全国“足协”杯赛中,成绩一直保持在3~6名之间。1985年曾以2比0胜荷兰鹿特丹队,1986年在泰国“皇后”杯赛中以8胜1平的成绩夺得冠军。这段时期被选入国家队的选手升至5人。

上海足球界截止于1993年,先后有53人获得运动健将称号,其中80年代获得健将称号为38人。50年代著名的球星有方纫秋、何家统、郑德跃、陈成达、任彬、张宏根等。六七十年代有陈家根、李传褀、王后军、刘庆泉、蒋耀章、胡之刚等。80年代有柳海光、张惠康、李中华等。建国后参加历届全运会的上海足球队领队教练分别为:一届领队顾民强,教练朱家铮;二届领队顾民强,教练包瀛福;四届领队徐志兴,教练包瀛福、陈志华、李文龙;五届领队葛明,教练方纫秋、王后军;六届领队李文龙,教练王后军、桑廷良;七届领队男足李文龙、女足丁民,教练男足王后军、女足朱光沪、马良行。

70年代上海足球队员「上海寻踪之旧事轶闻解放后上海足球发展历程」

特别声明:所有资讯或言论仅代表发布者个人意见,乐多体育仅提供发布平台,信息内容请自行判断。

标签: 上海 轶闻 解放后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