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乐多体育 | 发表于:2023-06-19 | 阅读:22次

2、伙食和伙食费

我在(一)中谈过,我家那时候每月的伙食费在25元至30元之间,另有5元钱给孩子买零食。

25元伙食费中,每月用于购买粮油的约12元至13元,用于购买肉蛋类的约5元至10元,用于购买蔬菜类的约5元左右,用于购买其他副食品2元,至于盐、酱油、醋之类调味品(不包括腌菜用的),有1元钱就够了。

(1)粮、油

我在商业部门时每月的粮食定量是29斤。那时候是吃食堂,我那时是个小伙子,这个定量是不够的,但也差不了很多,每月差个三、五斤。好在我父母帮助我,他们的粮食定量有多余,会经常隔三差五地在写给我的信里夹些全国粮票,这样我就够了。

和我老婆结婚以后,老婆是工人,每月粮食定量有34斤,但她的饭量却比我小很多。而且我发现,在家里自己做饭吃,要比在食堂吃明显省粮,可能是自己在家做着吃浪费少吧。所以,结婚以后,我们俩合在一起,每月粮食定量就够了。生了孩子以后,孩子从出生起每月定量是7斤,以后每增加1岁,每月定量增加2斤。小孩子吃不了这么多定量,所以,从那时候起,我家粮食定量每个月都是有富余的。(孩子不知从几岁开始,改为每增加1岁定量增加1斤,我记不清了。)

我们是在北方地区,供应的是面粉为主;也供应一些大米,大概每人每月限量5斤大米;有一段时间还搭配30%的玉米面。面粉基本上供应的是90粉,每斤0.16元,逢重大节日,供应少量85粉,一般是每人限量5斤,每斤0.18元。大米每斤是0.134元或0.137元,玉米面每斤是0.09元。所以,如果我家4口人每月买粮70斤,也就是11元左右。

八十年代初,我们那里的食用油定量已增加到每人每月0.5市斤,我家4口人,定量是每月2斤。春节和国庆节每人再增加0.5斤定量。说实话,这个定量我家是够吃了。食用油的价格是每斤0.75元或0.78元。如果每月买2斤,1.5元多一点。

顺便解释一下,面粉中90粉,是指面粉厂在把小麦加工成面粉时,每百斤小麦可以出90斤面粉;而85粉则是指,每百斤小麦可以出85斤面粉。所以,90粉相比于85粉,面粉里含有比较多的麸皮,做出来的面条和馍馍颜色比较黑,自然没有85粉又白又细又好吃。

我老婆是北方人,我在大西北也已生活多年,所以,我家的饮食习惯全是北方的。每天的主食无非是擀面条、揪面片、烙饼、蒸馍馍之类,这都是我老婆的拿手好戏,我也能勉强做点,但技术不如老婆。我老婆的祖上是山东人,上个世纪初她爷爷那一辈才闯关东到东北去的。山东人擅长摊玉米面煎饼,我老婆是家传的手艺,我老婆她们全家人都爱吃玉米面煎饼,所以,每月搭配的30%玉米面,对我家来说根本不愁吃。每顿吃饭,用白面烙饼或玉米面煎饼,卷上一根大葱,再卷上一点辣椒炒土豆丝,蘸一点大酱,再来一碗鸡蛋汤,吃得脑门子直冒汗。

顺便再说的一件事是,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粮店里供应的绝大多数是陈粮,搭配玉米面也发生在这段时期。那几年,城镇居民想吃点新粮还真得找粮店的干部走后门。更有甚者,有些陈粮还有一股似有若无的霉味。多年以后,我看了一份资料才知道,原来1978年至1980年我国农业遭遇了连续三年的特大旱灾,而且,这次旱灾,比1959年至1961年的“三连旱”还要严重得多。但这次“三连旱”为什么没有发生全国性的粮荒呢?原来,从1964年开始,毛主席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全国各级政府大建战备粮库。到七十年代末我国再次遭遇“三连旱”时,我国已经储存了大量的粮食。所以,这次的“三连旱”轻松度过,只是让城镇居民吃了三年陈粮。

(2)肉蛋类

这方面的支出伸缩性比较大,少则5元,多则10元。

七十年代末,我们那里城镇居民的肉类供应,已增加到每人每月1斤,即我家每月可凭票买到4斤猪肉,价格是每斤0.72元。如果在这每月凭票供应的4斤猪肉的基础上,再在农贸集市上买20多个鸡蛋,每个鸡蛋9分钱,一个月也差不多够了。一共支出5元钱。

如果再在农贸集市买2斤高价的肉,或者买上一只鸡。每月这方面的开支就可能增加到10元。

那时候,我们那里农贸集市的价格,猪肉一斤约1.25元,牛肉一斤约1.4元,羊肉一斤约1.5元,一只3斤多的母鸡,一般2元钱能买下来。

在那个年代,我家对肉蛋类的消费水平,还算是偏高的。那时候,一般普通城镇家庭也不可能顿顿吃肉,天天有肉,达到每天半斤肉的标准。说实话,那时候我国的肉类生产水平根本达不到这个标准。

我在县食品公司工作的时候,担任的是农副产品收购员,专门负责生猪和鸡蛋的收购工作,这个工作与全县城镇居民的猪肉和鸡蛋供应密切相关,因此,也能接触到各种相关的统计数据。当时 全县农贸集市的猪肉和鸡蛋的成交量,不足国营商业部门供应量的四分之一,由此分析,当时的大多数城镇居民都只购买了国营商店凭票供应的猪肉和鸡蛋,只有少部分城镇居民才从农贸集市购买一些肉蛋,以补充主渠道供应的不足。

那时候,我家每次都只买1、2斤肉,这点肉要吃两、三天,每次都是切下一小块,与土豆丁或其他蔬菜一起,炒成拌面条的“稍子”。鸡蛋往往是蒸成鸡蛋羹,给两个孩子吃,或者倣鸡蛋汤。大概隔一、两个月,买只鸡改善一下,还得给老丈人和丈母娘端一碗过去。

(3)蔬菜类及其他副食品

西海固地区属于高寒山区,不利于蔬菜生长。固原县城近郊的东红生产大队虽然是专门生产蔬菜供应固原城镇居民的,但生产的蔬菜在数量上和品种上远远不能满足固原城镇居民的需要,所以,即使是固原城里的蔬菜商店,其所出售的蔬菜也大半是从陕西渭南、关中一带用汽车运过来的。

我们厂后勤部向职工提供一项福利,即每个月都会派出几辆汽车,到陕西省那边的蔬菜产地,直接到农民地收购一批蔬菜拉回来,分给本厂职工。汽车的油费和司机及经办人的出差补助都是由厂里承担的,蔬菜的价格是直接在农民地里的收购价基础上分摊一些路途损耗,因此职工分到的蔬菜的价格就相当便宜了。大白菜通常不到2分钱一斤,其他大多数菜都只有几分钱一斤,西红柿是8分到1毛。1毛钱以上的蔬菜,除了陕西出的那种特别辣的小尖椒以外,大概也没有几种了。

后勤部每次分菜,一户职工家庭通常都能分到各种蔬菜五、六十斤,一般来说,够吃一个月了。不够的再到县城蔬菜商店买一点。土豆通常是在本地农贸集市买的,大约一斤5分到7分不等。

我们厂的职工,家家都挖有地窖。我们厂是在一道山沟里,两边都是山,家属区紧靠山脚。而且,山的土质是黄土,很容易挖窖。各家都在山脚下挖窖。先是横向挖进去,接着斜向下挖,深入地面以下二、三米后,再扩大挖成一个窖室。再在外面安一个用木板制的简易窖门,安上锁扣,地窖就算挖成了。地窖里面冬暖夏凉,储藏蔬菜、苹果、西瓜等,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每家一次性购入较大数量的蔬菜、苹果、西瓜时,都放在地窖里。

每年11月左右,就是职工家庭“报冬菜”的时候。以车间或科室为单位,各工会小组长负责登记,各个职工申报自己家庭需要多少过冬的蔬菜。“冬菜”通常限于大白菜、白萝卜等少数几种菜。我家一般报的是大白菜300斤,白萝卜100斤,青萝卜80斤。申报后,要按冬菜预估的价格和申报数量,预缴菜钱。大白菜一般按每斤2分钱预估,青萝卜和白萝卜一般是每斤3分钱。各工会小组长将登记完的各职工申报冬菜的表格,连同收齐的预缴菜钱,一起送到厂后勤部,然后由厂后勤部联系厂运输科汽车队,安排到陕西一带农村收购冬菜,拉回厂里来,按各职工家庭申报的数量和品种,分给职工。事后结算,分摊损耗后,各职工家庭预缴的菜钱多退少补。

各家拿到冬菜后,先是进行一番清理,再晒一晒,晾一晾,去去水分,然后入窖储存。一个冬天的吃菜,主要就靠它了。

除了将冬菜入窖储存以外,也可以将其中一部分腌起来。我老婆来自东北,特别善于腌制辣白菜、辣萝卜条,非常好吃。还可以将一部分大白菜压制成酸菜,冬天可以吃东北人拿手的酸菜猪肉炖粉条。

其他副食品,那时候豆腐是3分钱一块,粉条大约是7毛钱一斤。日常调味品,我们那里吃的是加碘盐0.17元一斤,醋0.08元一斤,酱油0.16元一斤。腌菜时用的盐、辣椒等算在蔬菜开支中

4、孩子的零食

我两个孩子上厂办托儿所和幼儿园,每个月各3元钱。其实,这3元钱是给孩子买糕点和水果的,孩子每天在托儿所或幼儿园,保育员或阿姨都会给孩子们发些吃的东西,有时是半个苹果,有时是一块点心。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其他一切开支都由厂里承担,实际上是全部免费的。

平时在家里也得备上一些零食。家里有一个饼干筒,买上2斤糕点或饼干放进去,孩子想吃了就拿一块吃。那时候,好一点的糕点,如桃酥、绿豆糕之类,每斤6毛至7毛;一般的普通饼干,每斤5毛多;鸡蛋糕每斤要0.74元。

我们那里高寒山区,水果的种类很少。当地产的,似乎只有苹果、李子、杏子等聊聊几种。本县园艺场培育的黄元帅苹果和红元帅苹果特别好吃,每斤0.30元;国光苹果口味差,但易储存,每斤0.15元。本地产的西瓜,7、8分钱一斤。从外地运来的有四川金堂的蜜桔,很便宜,拉到我们那里,每斤才0.25元。

家里有孩子,我们得经常买些水果给孩子吃。

(未完待续)

特别声明:所有资讯或言论仅代表发布者个人意见,乐多体育仅提供发布平台,信息内容请自行判断。

标签: 经济生活 我家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