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乐多体育 | 发表于:2022-11-20 | 阅读:37次

一个好的家长,应该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来。

作者 | 可乐妈

如果有一天,你即将上高三的儿子突然告诉你:

他不想高考了,要去当职业电竞选手。

你会怎么反应?

愤怒,狠狠训斥儿子一顿,并让他好好读书;

还是无视,觉得儿子不过是一时冲动?

但前段时间,我在钱江晚报上看到了一位特别的妈妈。

听到儿子的话后,妈妈没有以上反应。

而是花钱将儿子送去了电竞特训营。

妈妈王丽已经不记得,儿子许辉到底是从哪天起迷上王者荣耀的。

但她清晰地记得,寒假的时候,即将升入高三的儿子突然跑过来,对自己说:

“我以后要做电竞选手,希望你们能给我一年时间训练,争取能进入俱乐部的青训营。”

儿子告诉妈妈,自己是周围一圈人里打得最好的。

他曾在赛季初取得过全国前十的排名,去年暑假,还在衢州市游戏行业举办的比赛中一举夺得冠军。

甚至,自己帮别人代打,一局都能赚取三五十元的报酬。

妈妈不懂网游,也不明白什么排名和段位,但她隐隐觉得儿子应该是擅长这些的。

而爸爸却为此大发雷霆,反对儿子再玩游戏。

开学后,最令父母头疼的情况果然出现了:

儿子开始找各种理由不去上学,每天捧着手机玩游戏,经常一玩就到凌晨两三点。

还有几次,妈妈早上起床了,却发现儿子还在游戏里酣战。

也就是这时候,妈妈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则关于电竞特训营的招生海报:

“开班时间42天,费用近2万元,优秀学员直通青训营。”

看着铁了心要当职业选手的儿子,妈妈觉得不如放手让儿子试一试。

她背着爸爸,偷偷和儿子达成了一项约定:

妈妈送儿子去电竞特训营,如果最终没能选中,儿子就要乖乖回学校念书。

其实,前来报名的家长和孩子之间,大多都有类似的约定。

家长暗暗拜托教练,千万不要选中自己的孩子;

而孩子,则卯足了劲儿要证明自己。

对此,教练表示,特训营的目的其实是让孩子体验一下职业选手的生活。

从而让孩子意识到,作为职业的电竞和以娱乐为目的的打游戏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在这里,每天早上7点半起床进行体能拓展;

下午2点到晚上9点实操训练或现场观战;

晚上10点后准时熄灯,没收手机。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规则严苛的训练营也成了无数孩子的劝退班。

事实上,开营第三天就有孩子选择放弃。

其余的孩子中,更是没有一个能达到职业选手的水平,唯一水平可以的,心态却不够好,注定无法走上这条路。

而许辉,在进营第二天,就被开出了一张罚单。

由于训练中,别人的电竞椅不小心撞到了许辉,他破口大骂。

随后,两人扭打成一团。

关于这件事,妈妈好似早有预料。

在她的印象里,儿子只要一打游戏就满口脏话,甚至还被人举报过好几次。

就这样,经历了21天的挫败后,特训营第一阶段结营了。

而许辉也意识到了自己与职业选手之间巨大的差距。

他决定遵从当初的约定,重返校园。

妈妈欣慰地告诉记者:

“儿子仍旧玩游戏,但现在,他能够按照约定在12点半以前睡觉,也没有再听见他玩游戏时说脏话。”

更让妈妈惊喜的是,儿子的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好了。

游戏、叛逆、亲子关系……

这是一个夹杂着无数父母最关心的问题的真实故事。

过程曲折,但好在结局是喜人的。

正因如此,我想从妈妈王丽和儿子许辉的故事出发,谈谈关于家庭教育的三个真相——

第一个真相:

所有沉迷游戏的少年,

都在寻找“心灵上的父母”

看到儿子回归校园,记忆的碎片在王丽脑海中一一浮现。

她反思道:

“现在儿子身上暴露的问题,都是自己疏于陪伴,没有在正确的时间及时引导造成的。”

原来,王丽和丈夫都是公务员。

年轻的时候,他们忙于工作,把儿子扔给老人照顾。

每天早上匆匆忙忙出门,等晚上回家后,却发现儿子已经睡着了。

哪怕是难得的休息日,自己也只是忙着做家务,儿子只能坐在电视机前,或是在点读机上玩单机游戏。

要知道,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从父母身上获得两样礼物:

一个是归属感;

另一个是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那么父母对他而言,就只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符号,自然就没有归属感。

久而久之,他就会认为,自己不如父母的工作重要,甚至不如家务重要。

于是,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去虚拟的游戏世界里,寻找那种被接纳、被重视、被肯定的满足感。

而游戏,就成了孩子心灵上的父母。

实际上,每个沉迷游戏的孩子,都是将游戏当作了孤独的救命稻草。

在父母有效的陪伴中成长的孩子,自然不会总想着玩手机。

但如果,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孩子也已然投入了游戏的怀抱,也不必过分绝望。

只要像故事中的妈妈王丽一样。

拿出足够的耐心,认真倾听儿子的话,了解那个他渴望的世界,父母与孩子也能够一点点回归最初的亲密。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好了,孩子才不会再用游戏饮鸩止渴。

第二个真相:

我们的孩子早就变了,

家长却还在执迷不悟

为了阻止儿子玩游戏,妈妈王丽也曾一怒之下动手打了儿子,并接连摔碎了儿子的好几部手机。

然而,等儿子到了14、15岁,身高已然超过了自己,妈妈才意识到:

自己再也没办法通过武力征服儿子。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前段时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件事:

我的一个朋友,平日里对儿子的教育非常严厉,母子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

有一回,朋友从儿子的书包里摸出了一支烟,当场就炸了。

她抄起手边的书不停地抽打儿子,孩子盛怒之下,推了朋友一把。

朋友坐在地上又气又恼,一时间心梗发作。

好在抢救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悲剧一再发生,警钟一直长鸣,但教训却总被忘记:

如今的孩子早变了,父母却还在执迷不悟。

孩子小时候,父母的命令、责骂,以暴制暴总是有效果的。

不管下一次他还会不会再犯,但当下一定是“消停”了。

可当孩子渐渐长大,进入青春期后,父母就会在慌乱中发现,那些曾经奏效的手段都一一失效了:

你讲道理,他不听;

你打他骂他,他也无所谓,甚至还要还手。

这时候,暴力和控制不仅毫无作用,反而会让孩子在叛逆中一步步站到自己的对立面。

倒不如怀着一颗友爱、理解和接纳的心,用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和孩子先站在一边,激发他内心好的那一面。

毕竟,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赢了孩子,而是为了赢得孩子。

第三个真相:

给孩子全部的温柔,

但也要有坚定的时刻

在看了妈妈王丽和儿子许辉的故事后,我一直在想:

为人父母到底应该如何爱孩子呢?

王丽说,在儿子上初中时,丈夫去援疆,自己曾一门心思地扑在儿子身上。

小到卧室的灯关没关、每一科目的学习方法,妈妈都要求儿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可结果却是,自己连进儿子的门都困难。

儿子曾对她咆哮:

“妈妈,你就是想控制我吧。”

这一幕,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既熟悉又心酸。

很多时候,尽管我们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想要去爱我们的孩子。

但我们的爱,却往往没有抵达孩子的心里。

我们与孩子之间,有时虽然距离只有一道房门,但却像是隔了万水千山。

对此,作家刘娜提倡:

“在日常生活中,要给孩子全部的温柔和耐心,接纳和鼓励,分享和陪伴,而不是说教和唠叨,控制和绑架。

在具体的事情上,要给孩子坚定的原则和边界,做对了就要大声表扬,做错了就要明确指出,失信了就要受到严惩,违规了就要付出代价。”

在这种“温柔而坚定”的爱下,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李玫瑾教授曾在演讲中,就分享过一个办法:

当孩子提出一个不合理要求,并且大哭大闹的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打骂,而是将孩子抱回家。

回家后,父母陪在孩子身边,不要打骂,不要说教,也不要走开。

等孩子哭累了,给他拿热毛巾擦把脸,告诉他:

“妈妈虽然爱你,但也绝不会因为你的哭闹而心疼、让步。”

这就是正面管教最标准的样子:

温和但也有坚定,文明但也有规则,不屈但也有尊重。

怕就怕,父母面对孩子的哭闹、纠缠,一次次妥协,放弃自己的原则,让孩子从小觉得父母时好时坏的,规则是可以随意破坏的。

从而在未来的人生中,自动屏蔽了父母的爱,不再将父母当作坚实、可依靠、可信赖的人。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史上最漫长的跟踪研究,叫做“格兰特实验”。

这项实验始于1938年,迄今已经近80年,花费超过两千万美元,只为探寻一个终极命题:

人生的幸福感,到底从何而来?

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和努力,最终发现:

幸福感不是源自于成绩,不是源自于工作,也不是源自于权利。

而是来自那些重要之人给予的爱,以及自己回馈给他们的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和父母的关系,还有父母无条件的爱和信任。

实际上,父母的终极使命,就是给予孩子陪伴、尊重和规则。

让他们从小拥有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就像纪伯伦那首小诗写的: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佑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点个赞吧,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正向的爱。

也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在父母的温柔以待中修复创伤,获得治愈。

【参考资料】钱江晚报《妈妈花近2万送儿子参加电竞特训营21天后让人意外》

特别声明:所有资讯或言论仅代表发布者个人意见,乐多体育仅提供发布平台,信息内容请自行判断。

标签: 不愿 送他 真相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