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乐多体育 | 发表于:2022-11-26 | 阅读:56次
2022年/第85篇原创作者:杨 磊

奥运冠军乒坛奇女子陈静讲述她眼中的小小银球

今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佳节,首先恭祝大家节日快乐,阖家团圆,身体康健。

本文来自一位挚友的投稿,内容是关于她与奥运冠军陈静的交谈精华,涉及“业余与专业区别”“心智”“左右手协调开发”等方方面面。

这样的“谈话”,我认为非常难得:一是朋友之间,松弛自然,真情实感;二是奥运冠军,大家之言,自成一派的独特视角。加之,陈静素来为人低调,乒乓发声不多。

物以稀为贵。我认为,这样的交流,绝对值得一听。

奥运冠军乒坛奇女子陈静讲述她眼中的小小银球01

陈静,在我眼中,是一名“乒坛奇女子”!我将之概括为“三奇”,即:成绩奇、经历奇、精神奇。

她三次参加奥运会,三次分别获得金银铜牌,分别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冠军、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单打亚军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季军,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名囊获了奥运会金、银、铜牌的乒乓球运动员,此为“成绩奇”。

奥运冠军乒坛奇女子陈静讲述她眼中的小小银球

运动员时期,她分别代表中国队、中华台北队参加奥运会;退役后,在台湾拍广告、出书、出唱片、做主持,忙得不亦乐乎;2001年重返大陆发展,成为华南师范大学的博士生,主攻运动心理学;2013年组建了“广东陈静俱乐部”,是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个人出资的乒超球队。

如此色彩斑斓的经历,在出路相对单调的中国乒坛实属罕见,“经历奇”。

奥运冠军乒坛奇女子陈静讲述她眼中的小小银球

88年汉城奥运会女单决赛,陈静顶住教练组的压力,“没有执行命令”,而是选择全力拼杀,夺得女单冠军,汉城归来,被彻底弃用。

对于不听教练组安排这件事,多年后,她笑着对记者说:“我觉得有些事必须自己争取,否则有好的机遇也可能溜走”。

如此胆量如此想法,可能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能理解里面的轻重,可谓“精神奇”。

背景介绍到这里,进入正题(如果还想了解关于陈静更多的内容,可以百度搜索“前乒乓球冠军陈静:用10个字改变命运,靠奥运精神终成人生赢家”一文,里面有详尽介绍)。

02

关于业余与专业的区别。

陈静说:“业余与专业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比如说,业余球友还停留在预判阶段,专业已经达到下意识了。”

她继续解释道,“不会打球的人才讲预判,会打球的人已经成为下意识了,或称无意识。业余选手可以用预判,“预判”对于专业选手存在意义不大。”

“专业运动员打出的线路是训练出来的,是有套路的,哪种线路基本上在训练中都方方面面训练到了,回球是下意识动作,再预判就晚了。”

还有许多细节的差异,比如我经常听身边业余球友说,“上台,就是好球。”

陈静说,“从业余的实际水平出发,多上台、少失误,我可以理解。但是,从专业角度来看,绝不是打到台上的就是好球,是要打到对的地方才是好球(应该是指打到对方别扭位置的球)!”

03

关于业余圈,颗粒打法盛行的问题。

陈静说,“到了一定年龄,建议还是用用颗粒胶,一是为保护身体,二来满足赢球心。”

奥运冠军乒坛奇女子陈静讲述她眼中的小小银球04

关于心智与打球的关系。

陈静说,“心智≠智力,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大多数人都拥有正常的智商,但并非拥有正常的心智。许多人的心智都处于尚未充分开启的状态,包括一流运动员也同样如此,我们常看到“聪明人办傻事”便是如此!”

“比如,水平相当的两个球员,在关键局和关键分的处理上,拼的就是头脑清晰、心理冷静,敢下手。很多专业运动员输球,不是因为技不如人,而是性格和心智弱,原因没有之二。”

奥运冠军乒坛奇女子陈静讲述她眼中的小小银球05

关于左右手的协调开发。

陈静说,“别看我是左手横握球板,其实我并不是天生的左撇子,是小时候刚开始学打乒乓球时,父亲坚持让我用左手,才用的左手。”

“现在日常生活中,我完全可以左右手交替,比如,右手打网球,左手持拍打羽毛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左右手并用,非常有助于左右脑功能开发并用,对于提升运动表现有极其明显的助益作用。”

奥运冠军乒坛奇女子陈静讲述她眼中的小小银球06写在最后的话

交流内容中,最让我震惊的一点是,陈静竟然不是天生的左手将,而是用非惯用手“硬生生”打到了奥运冠军的高度,简直令我叹为观止。

人的无限潜力,在这一刻展露无疑。

“尽信书不如无书”。交流中的一些内容,我认为还是应该立足自身,理性看待。

比如,对于“业余和专业区别”中”预判不重要”、“先上台,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好球”之类的观点,对于业余来说,过于勉为其难。我们能预判到位、把球稳稳打上台,已经非常棒了,不能过于求全责备。

对于“心智”一说,我非常赞同。这一点,业余完全可以学习并加以运用。身边的很多业余高手,既是如此。

想说的话,还有很多。不过,聊不完的热爱,道不尽的乒乓,言有尽而意无穷。

生活,就像一颗乒乓球,它一直在那里,只是随着你观察角度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观感。也许,我们永远难以穷尽所有对乒乓球的理解,但只要一直在路上,就好!

特别声明:所有资讯或言论仅代表发布者个人意见,乐多体育仅提供发布平台,信息内容请自行判断。

标签: 乒坛 奥运冠军 眼中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