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乐多体育 | 发表于:2022-11-27 | 阅读:97次

中国足球需要改革,但中国足球的绝大部分的记者、专家、教授甚至领导都并没有明确的中国足球的整体改革思路。我们只能从他们对于中国足球乱象反思的片段中去理解和想象他们理想中的足球世界。改革需要切入点,需要切实可行的办法,需要让大家一开始就明白改革的原因和最终将会达成的理想效果,需要试点,需要反馈及时修正的机制,需要很多人才的共同参与……需要时间,但更需要现在去做!中国足球是国人心之所系,我期待有一天中国足球可以成为国人的骄傲。

改革的设想是简单的,任何人坐在电脑面前展开想象敲击键盘就可以完成,就像我现在一样。但长期身处一线调研,每天都在为中国足球尤其青训反思的却寥寥无几。改革是否可以推进下去,需要理清在这件事中各方的利害得失,改革会伤害到谁的利益,什么样的利益?会受到怎样的阻力?受到伤害的人是否能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偿?改革会有哪些人受益?到底什么样的改革才是真正对中国足球有益的改革?如果这些都还搞不清楚,就糊里糊涂乱改一通,那和摸着石头过河还带着眼罩的人就没什么区别了。

注册制改革(保护青少年)

改革首先需要对注册制进行改革,其中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我已经在《从注册制看中国足球的体制问题》里分析过了。我建议中国足协开发一款app,让球员通过手机和身份证创建账号,职业俱乐部、社会青训俱乐部、社会办赛公司凭借营业执照完成注册。业余足球俱乐部由已注册的球员发起创建,用以参加相应级别的业余联赛。完成账号创建的青训球员注册在一支青训俱乐部参加相应比赛。青训补偿根据球员7-18岁的注册记录发放青训补偿,7-12岁,每年补偿球员职业合同年薪水的0.5%,13-18岁每年补偿1%。

目前要完成球员注册是需要学籍的,这条规定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但无论是苏宁梯队的解散、恒大足校队员的离开,还是省市体育局队伍挂着学校学籍搞不上课的三集中都证明了就算有这样一条规定根本也保障不了什么。只不过是用来检验俱乐部负责人是否有能力打通当地教育部门或者学校领导关系的,所以注册制需要学籍这一条完全可以去掉了。

中国足球整体改革方案「中国足球总体改革方案来自博主10号沛沛」

中国足球改革首改注册制,这是一条保护青训球员利益的制度。只有保护好青训球员的利益,中国足球才能有未来,也只有注册制的改革完成,之后相应的改革才能得以推进。

体制改革

注册制改革是中国足球改革的第一步,可以绕开地方体育局、足协完成。但如果要完成再进一步的深入改革就难以避免的要打破中国足球现行的管理体制,这就必须要和体育系统携手一起去努力改变了。中国足球目前仍处于从举国体制向职业化的过渡阶段,虽然这个过渡从1992年的红山口会议就已经开始了,迄今29年依然没有完成,最大问题就是中国足球的管理体制的改革推进艰难。而青训阶段尚未完成市场化的全面改革正是因为全运会为首的体育系统竞赛体系的存在。

要完成地方足协和地方体育局的脱钩,就必须改革目前仍然以全运会、省运会为主的国内青训竞赛体系。全运会、省运会竞赛体系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各地足协、体育局和中国足协、职业俱乐部的最终目标存在冲突上。只要全运会足球项目存在一天,地方体育局就必然会出钱购买当地足协、体校组队的服务。体育局出钱让足协、足校养队员,这在足球和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当然算是一个好事,但是对于足球、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却已然成为了一个难以克服的体制障碍。

如果取消全运会的足球项目,那么地方体育局对于足球的投入就会减少甚至是消失。这样就可以自然地完成地方足协和地方体育局的脱钩,地方足协和中国足协的弱相互作用就会变成强相互作用。当然,这个需要国家体育总局的同意。同样的,如果需要完成市级足协和体育局的脱钩,必须对省运会进行改革,就是从足协参赛调整为俱乐部参赛。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全运会不这么改?因为以俱乐部为组队形式参加的全国比赛已经存在了,就是足协杯和中超联赛。但当年职业化的改革并不彻底,省级及其以下的省运会并没有完成市场化的改革,导致了今天的中国足球进退维谷。

取消全运会、改革省运会当然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地方体育局对足球的投入会减少甚至完全消失。你的成绩与我政绩无关了,我还管你干嘛呢?当地有专业青训俱乐部还好,但如果当地没有专业足球俱乐部,想踢球的孩子和当地的教练要怎么办?没有体育局投入,足协自己也不允许组队,教练员哪来的经费去维持一支队伍?如果当地能有带头投资的老板当然是最好的结果,注册制改革后的青训补偿可以保障谁投资谁受益。其次,可以允许职业队进行异地收购或投资,深圳佳兆业的梯队就是买的重庆辅仁和重庆世康,如果说当地的球员的水平很高,我相信俱乐部是愿意去投资或者收购的。中国足协最新的文件要求2023年中超球队必须建有9级梯队、中甲7级,中乙3-5级。这个要求有点不切实际的高,虽然俱乐部做不到中国足协也不见得会怎么样,但是这个政策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引导,引导俱乐部在其他地区投资青训。

中国足球整体改革方案「中国足球总体改革方案来自博主10号沛沛」

但如果说水平不够,那老板、俱乐部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不投资是可以理解的。这时候就需要家长掏一些费用进行补贴了。如果该地市某一年龄段有且仅有一支俱乐部队有资格参加省级比赛,足协也应该出一定的费用对这个俱乐部进行补助,比如每支队伍每年补贴5万(用作教练员的基础工资),以保证球队得以存活。中国有地级市293个,我们假设中国所有地级市都没有足球队(显然这不可能),需要补贴所有13-18岁的6级梯队,每年需要293*5*6=8790万,不及奥斯卡一年工资(两亿)的一半。奥斯卡工资每年拿出来一半就可以保证中国所有地级市都能有完整的梯队建设,真的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水平较高的地区的由俱乐部和私人老板投资,水平较低的地区通过家长付费和足协补贴的方式保证每市每一年龄段至少有一支队伍。今天的中国,哪怕是平均富裕代表的江苏省都做不到每市每个年龄段都有一支队,说起来也挺丢人的,但这就是现实,其他地区的情况必然更糟。补贴的费用可以通过俱乐部注册制绑定的银行账号进行发放。如果得以实行,将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体制改革对中国足球基层队伍带来的冲击。

小学阶段比赛的改革

现状:教育部门的比赛,小学阶段是区长杯、市长杯、省长杯(省市区教育系统比赛,各省名字或有区别)。小学阶段没有全国范围的教育系统比赛,教育部体卫艺司搞的校园足球夏令营严格意义上根本不算比赛。小学阶段全国性的比赛有长沙市玛丽莱基金会的“玛丽莱杯”、中国足球小将的“小学生足球大会”以及张家港凤凰镇的“贝贝杯”,贝贝杯和玛丽莱杯都在暑假,“小学生足球大会”在五一假期,玛丽莱杯和小学生足球大会有预选赛,且并不限制参赛球队性质。贝贝杯是邀请制,参赛单位主要是各协会。

鉴于玛丽莱杯和贝贝杯已经都已由中国足协指导,存在一定的官方背景,我也是希望中国足协能够将小学生足球大会融进来,组成三大赛,并且把玛丽莱杯和贝贝杯的时间错开,别在暑假扎堆了。玛丽莱杯是要打预选赛的,我比较希望玛丽莱杯可以调到十一国庆去打。这样的话,5月到9月,五个月的时间可以让各地足协组织春夏联赛,优胜者去打玛丽莱杯,10月到次年4月,七个月时间各地足协组织秋冬联赛,优胜者去打小学生足球大会。贝贝杯插在暑假中间当全明星赛。

中国足球整体改革方案「中国足球总体改革方案来自博主10号沛沛」

时间上错开,比赛与比赛之间不冲突,球迷也看得过来。按设想,玛丽莱杯是五月份打预选赛,十月打总决赛,所以参赛单位五月份的时候应该是五年级,参加总决赛时才是六年级。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小学六年制,上海是小学五年制,这就需要上海的参赛队最好是俱乐部组队,因为校园队到那个时候就散了,不过上海的参赛队大部分也都是俱乐部,所以也没什么影响。

至于校园足球的区长杯、市长杯、省长杯,需要和教育部门沟通,相互配合,错开比赛时间。上海的比赛是周六教育系统,周日足协系统,我觉得这点就非常好,建议全国推广。虽然小学省长杯是赛会制,但是各市能参加的也不过几支,安排时间补赛就可以解决。

初高中阶段比赛的改革

中国足球初高中阶段是双轨制,当然一些足球圈人士可能不这么看,因为目前教育部门比赛水平相较于职业梯队有比较大的差距。可事实是属于中国足协系统的大部分球员小时候都是踢校园足球的,挖了校园足球的人,不知道要回过头去帮助校园足球,还反过来讽刺挖苦,缺乏最基本的尊重。而且目前初高中的校园足球,无论是队伍体量还是赛事体系的稳定性都远胜中国足协。疫情之下,青超都停摆多久了,但是校园足球不管多赶,该办的比赛也都抽着空硬着头皮给办了,这点你不得不佩服。除了执行力强,校园足球的潜力也很大。

各省初高中一样也是区长杯、市长杯、省长杯,由各级教育部门负责。各省的体育系统办的是省、市、区锦标赛,每四年会有一次省、市、区运会。教育部门的全国比赛是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中体协)负责,主要是三大赛:协会杯、中锦赛(初中叫中锦赛、高中叫萨马兰奇杯)、全国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仅高中,初中没有)。还有每三年一届的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简称:学运会,以省为单位参赛)。教育部体卫艺司办的全国校园足球夏令营主要是用来给一些平时没有机会拿证却较为优秀的球员拿证的机会,但教育部高水平新政一出,这个夏令营也就变得可有可无了。而中国足协这边组织比较乱,每年都有变化,之前是青超、协会杯、超级杯三大赛,但疫情以来青超停摆,只是看疫情缓和时偶尔打打协会杯,没有系统性的比赛,也缺乏强制要有举办青超的相关文件规定。或许如果不是中超、中甲、中乙必须打,部分足协领导可能连这些比赛也不想办。青训就像足协工作中的道德要求,一般情况下是有的,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没有。我希望中国足协对自己严格要求,出台文件:每年必须举办相关青训比赛,地方足协也必须办好各地的青训联赛,如果不办就问责相关负责人。足协要完善青少年竞赛体系,首先要完善青少年竞赛体系的相关制度。

小学阶段中国足协只要想做,能做的很多,但初高中立刻变得复杂了起来,这是改革的深水区——体育系统的省市区运会竞赛体系、教育部门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以及中国足协自己一年一变化的俱乐部为主的竞赛体系,球员高度重叠、冲突。以前是让体育系统负责,市场化改革后让足协负责,效果一直不佳,后来就开始推校园足球是希望教育部门可以主导。

说实话,我原本是期待校园足球体系能把这件事情做好的。但全国校园足球夏令营和教育部的高水平新政都让我意识到教育系统做这个事情的侧重点并不在将中国足球的水平推向顶尖,他们要做的是普及,全方面提高学生整体的素质,他们目前也并没有展现出任何意愿让他们手下的比赛进行任何形式的商业推广。这个其实也可以理解,对于教育部门,公平是主要的,水平高低是次要的,中国足球的金字塔多高和校园足球有多大关系吗?足球只能是部分学校的特色,不可能成为所有学校的必修科目,这需要对教育系统抱有幻想的人认清现实。哪怕足球真的进入了高考,教育部也不可能根据竞技体育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去设计难度。

但关于教育部门的比赛,我也希望能在现有水平基础上有哪怕一点点的提高,所以也有些建议:首先希望校园足球高中组和中专组合并,大学和高职高专组合并。如果教育部自己都将高中、大学的教育和专业教育区别对待,那你怎么让家长去接受他们是一样的这个观点?其次,进行一定的商业开发,如果完全像现在这样没有商业化的宣传,仅仅是让赞助商赞助几件衣服,那么中国足球的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的水平、场面、规模就永远达不到日本校园足球那样。校园足球高中组的水平不差,学校的孩子相比于职业梯队的孩子也更有创意,更有激情,更热爱足球,我个人很喜欢看他们的比赛。但而没有商业化的宣传、包装,想要破圈是困难的。

中高考制度的存在,使得初高中队伍的训练时间难以得到保障,这不是中考体育的比重增多就可以解决的。有一个方案是将足球的重心转向中专,教育部也一直在提专科教育,但原本国内大部分好中专都在2000年前后的那轮本科扩招中都升本了,好专科实在太少;另一个方案是在初高中开特长生的口子,可教育部高水平新政却又是在收紧这个口子,这些显得教育部门对足球的态度上非常矛盾。其实教育和足球并不矛盾,但考试和足球却是矛盾的。中国现在是不能彻底改革高考的,因为这会引发更大的不公平。实在是没有办法,修路的是自己,拆路的也是自己,可无论修、拆,足球对于教育部门基于全局考量进行的改革实在无足轻重。政策方向上,我无法给出建议,只能是希望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个别学校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尽可能为学校球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吧。

地方的青少年比赛足协则必须先和体育局协商,首先取消全运会,再去改革省市区各级别的比赛。做地方性俱乐部的比赛,允许学校的队伍参赛,但是不允许以足协名义参赛,足协做好组织者、裁判员就行,别作运动员。至于青超,目前中国足协办的U13、U15青少年联赛这个形式就不错,但要监督各地是否执行了中国足协的相关规定:在目前注册制尚未改革的情况下,不得要求参加预选赛的运动员注册,如果后期注册制得以改革,参赛队员自然而然就注册了,也不用强制要求参赛运动员注册。目前仍然有很多赛区强制要求参加预选赛的队员注册,已经违反了中国足协举办这项比赛时颁布的相关要求。希望中国足协官网可以开发一个留言板区域,用来接受群众反馈,当然,需要先完成足协app实名注册才能发言。

之前的体育系统比赛虽然有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运动等级证的发放确实能吸引着一部分家长让孩子继续踢球。因为运动等级证书是很多孩子升学的关键,考大学第一条就是要有运动员等级证。虽然按照团体成绩发证书也有很多弊端,大城市的队伍相对好拿成绩,容易拿到证上大学,小地方的孩子相对而言机会少很多,这也导致了足球好的地方越好、差的越差,成绩特别好的球队甚至每年能塞几个不会踢的去拿证。

如果是在完成了注册制改革,且以俱乐部形式进行参赛的前提下,可以这样改:利用大数据,统计近三年所有参加中国足协国家级比赛球员的上场时间,并且划线,达到一定的上场时间即为一级运动员,并据此向体育局申报,由体育局审批公示。已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的队员将不再对其进行申报。这项制度需要中国足协的青训比赛足够稳定,还要结合联赛 淘汰赛的赛制,让球队的实力差距能通过球队的比赛时间得以显现。依此同理,通过省级比赛时间来确定二级运动员。因为注册制改革已经允许球员自由流动,小地方的球员不用困死在当地,可以去大城市的球队的竞争获取机会。能力足够强的队员可以自由流动到其他俱乐部获得上场时间,也不会因为注册制和等级证的事被教练员卡住脖子。同时还可以彻底杜绝掉蘸水运动员的存在。

完成这些工作之后,足协可以根据现实情况考虑推进跨省级的区域青少年联赛体系建设的可能性了。

俱乐部梯队的教学改革

俱乐部梯队本身就是一种职业教育,但是目前俱乐部为踢不上职业球孩子设计的退路是走单招、上体育院校读社会体育或者运动训练,以后出来可以做足球教练(很难有编),也可以做健身教练,不做这两行的,那就凭家庭关系好自为之吧。这种退路实际上是一条回归通识教育的路,这和俱乐部梯队本身的职业教育方向是相左的。我认为俱乐部梯队教学的改革方向应该是坚定地走职业教育这条路。

在职业梯队可以设计更多的职业教育课,比如:摄影(足球摄像)、主持(足球解说、评论)、教练(足球教练、战术分析师)、经济、法律(足球经纪人)、外语(足球翻译)、平面设计、导播、体育场馆维护、草坪保养、运动保健等等专业。当然,一个足校也没有必要开展我所列举的所有专业,但是我列举的这些专业的相关人才很多足校本身就已经具备了,那为什么不让这些专业人士直接在足校里面给球员开课呢?俱乐部梯队只要直接补贴一些课时费就够了。

假设我们职业梯队的足校中有6级梯队,每人都要在足校里呆六年,每人自选专业固定修一门课,每年再选修一到两门课,而且直接就可以在足校实操,这个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按照之前的老路,踢不上去退下来,进了大学玩四年出来,还是要找具体的工作,而且极大可能与足球无关,既浪费时间,也浪费人才。目前我国足球领域专业人才极度缺乏,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从其他相关领域跨行而来,哪怕是中央电视台的解说员大部分也都相当业余,这足以说明我国足球相关专业领域教育的严重缺失。教育部正好也在推专科教育,那么为什么足校不去做这种事情呢?而且万一足球行业出现了波动,他们还可以利用另一门专业去找工作、抵抗风险。

我去过珂缔缘,他们每堂训练课都会有一个轮岗的大队员去小队当助教,我觉得这点就非常好。我相信这些球员就算踢不出来,将来也可以转行做教练,不需要从零学起。同时这样做还可以培养球员的责任心、爱心、口语表达,他自己也能温故知新,巩固自己掌握的技术动作,认识一些年级小点的朋友,加强球员对俱乐部的情感认同,混龄教育的好处实在太多了。

商业化运作CUFA

大学生足球超级组比赛(CUFA)简称超冠,由大学生体育协会(大体协)主办。目前CUFA是中国青少年比赛做的是相对而言商业化元素较多的一个联赛,以前是特步赞助,后来是阿迪达斯,还请过齐达内来开球。CUFA也走出过一些职业球员,李昂、宋岳是最有名的,但是总的来说不多。大家知道肖锟,当时他在北大,甚至连参加超级组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去北航、北理工训练,后来去了苏州东吴。不过鉴于北理工常年能在中甲保级,也足以说明CUFA的强度距离职业并不遥远。

中国足球整体改革方案「中国足球总体改革方案来自博主10号沛沛」

我希望中国足协引导俱乐部梯队将18岁进不了一线队的球员放行到大学,让他们去踢CUFA,就像美国NBA现在要求高中生必须先去打NCAA一样。不过问题在于目前参加CUFA的球队都是顶尖高校,通过高水平运动员这个口子招生。梯队队员的文化成绩是没有办法让他们通过高水平运动员进入这些一流高校的,现在高水平新政一出就更不可能了。职业梯队下来的队员基本只能通过体育单招去上体育学院,全国除了北京体育大学和成都体院以外的体育学院都没有踢超级组的比赛,不过部分有体育学院的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大学也可以单招,去年的16强里就有同济大学、新疆师大、海南师大。国内很多体育学院不太重视足球项目,因为足球花钱多,产出少,门槛高,需要长时间坚持才能出成果。很多体育学院,虽然有队伍,但是日常不训练,有时候学院也不让球队去参赛。

大足的比赛分组相比于高中要多,男子超冠组、男子甲组、男子乙组、女子超级组、女子甲组、以及男女子高职高专组。还有我也不知道属于哪个系统的体院师范生组(体育单招的还参加不了)。我对大足已经算是够了解的了,但还是晕头转向,难道不能就分男、女吗?日本校园足球有十几比零,欧洲预选赛有十几比零,亚洲预选赛面对弱旅中国也能打别人十几比零,我在学校的时候也被别人踢过十几个,难道因为这个就不踢了吗?真的那么丢脸吗?其实球员不会,只是学校的领导会。但无论如何分组,也改变不了大部分人都踢得一塌糊涂的现实。或许什么时候中国人能不要那么爱惜自己面子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拥有里子。

大体协以前对于在职业梯队的球员参加CUFA好像是有限制的,不过他们也属于选择性执法。同样是三集中,他们对省体育局的队员就没什么限制,光排斥俱乐部系统不排斥体育系统的专业队员,属实有点挑软柿子捏。这点足协必须要和大体协做好沟通,别设置壁垒了,限制孩子的发展的同时,也限制了CUFA自身水平的提高。足协应该和大体协一起把CUFA做好,虽然CUFA做好得利的是大体协,但是CUFA水平高了,高水平队员最终还是会去踢职业联赛的,足协是最后的受益方,这点我觉得大体协和足协很有必要相互理解、支持。如果双方没有合作意向,中国足协就更应该推进注册制改革了,当所有青少年都在足协注册,那大体协可能也不知道要如何去限制这些球员了。

如果足协觉得CUFA比赛的体量不够,也可以选择自己下场结合各地足协举办U22的全国比赛,让大学生自己组队参赛。这种方式和中国足协现在办的U19、U21梯队联赛是有区别的,足协如果自己办U19和U21的梯队联赛,那么很多明明不具备职业可能性的球员就会被俱乐部强留在俱乐部,那些明明可以直接上一线队的优秀球员会被梯队教练员强行按在梯队,该上去的上不去,该去学校的走不掉。足协通过办U22的业余比赛和地区性业余联赛,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球可踢,做好中国足球的蓄水池的同时,解决了孩子们的后顾之忧,而且还能更好的对接当地的业余联赛和低等级的职业联赛。当然这是备案,最好的结果还是中国足协扶持大体协全力做好CUFA。

教练员培训体系改革

中国足球的教练员是家长、球迷长期吐槽的对象。我和普陀女足的钱惠指导交流过,她说中国足球最大的问题是执教13-16岁的优秀教练员太少。前中国足协青少部部长、珂缔缘顾问金正民也说我们的教练员培养体系有问题。

我很庆幸我原来不是一名足球圈人士,得以更容易发现中国足球培养教练员的问题。首先是教练员选材的问题,因为从以前到现在各地足协会自己组队,而同时各地足协还要承担教练员培训的报名、录取工作,且教练员培训班的名额(每班24人)是有限的,那么就需要对报名的人进行筛选,这个时候曾经为足协踢过球、效过力的运动员必然会比其他人都更容易获得接受培训的机会。而且早期接受教练培训的人往往是被梯队淘汰下来的队员,梯队队员踢不出来了,就有人会说:先去学个足球教练吧。反而是顶尖的球员,退役之后很少去做青训教练。很明显,这个模式是不健康的,但长期如此。其实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是旧有体制的训练模式,无论踢得好与不好,大家其实打心底都是不认同的;另一方面也和青训补偿体系也有关系,如果这一行完全没有前景,纯粹用爱发电,那真正聪明有能力的人为什么要在足球这一棵树上吊死?

在校园足球全面展开之前,各地的教练员培训名额基本都是原足协内部人士消化。2014年前后,我就曾在网上找各种教练员培训的相关信息,从来都是没有报名入口的,都是直接公示录取名单。但随着2016年前后校园足球的全面开展,教育部要打造5万所校园足球特色校,教练员培训的需求一下子猛增,包括笔者在内原来没有机会接受教练员培训的人,终于有机会接受教练员培训。不可否认,这也导致教练员的专业素质出现了大滑坡,厨师、司机都跑来做青训是很多专业人士的吐槽,但他们也不想想:孩子家长宁愿选择厨师、司机也不选择所谓的专业人士究竟是因为什么?这点必须要感谢校园足球,校园足球做了搅局者,把原本封闭的教练员培训的封闭环境打开了。

很多人批评一些教练是老文盲带出来的小文盲,没有竞争、近亲繁殖下的产物,一代不如一代……说的话极其难听,不过事实就是三集中下的专业球员确实容易轻视文化学习,和社会缺乏接触,很难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而这点其实是很致命的,不愿意主动提高的教练员带出来的球员能积极向上吗?

教练员选材是第一大问题,第二大问题则是教练员等级晋升机制。中国目前有六万个足球教练,却没有六万个踢球的青少年,大部分足球教练员都处于赋闲状态,或者在做别的事情。但是等级晋升的时候,本应该升级的带队教练却根本不屑于将自己的教练证升级,因为他们觉得那些教练员讲师连个队都不带,有什么资格给我讲课?他们都是自己的手下败将,为什么要花钱、花时间去听他们读PPT?中国教练员等级的晋升和球队成绩、甚至带不带队都没有关系。哪怕你平时不带队,一样可以通过关系完成报名、晋升,中国的足球教练员等级和教练员的水平可以说并没有直接关系,和教练员的关系有关系。

第三大问题是教练培训的内容。教练员培训属于职业培训,意思就是你在接受完这方面培训、拿到这方面证书就可以做这方面工作了。需要多久?入门、可以带兴趣班的E级三到五天,可以进大部分小学、俱乐部的D级一个星期,可以带青少年梯队的C级两个星期,B、A、职业级没上过不清楚。教练员培训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就能上岗了,教练班更多像是突击提高班,不可能全方面系统的让每一个学员都拥有较高的足球素养,大部分的还是需要教练员自己在工作中去学习、去悟。但如果教练员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欲望,那么中国足球只能是从基层开始就越来越差。不过这个不应该指责基层,因为这是现有教练员培训体制决定的。

考虑到现实的可操作性,教练员的培训时间也不可能太长,而且培训也确实应该在工作之前。要先学证,没有证书,大部分工作岗位不让上岗,可如果不上岗就不让学证的话,那就成了一个完美闭环了。如果说总要有一个是前提,那么先接受培训再工作是合理的,所以各地足协开E级培训班是有必要的,但是不工作直接晋升就不合理了。

还有就是教学内容,中国青训大纲的内容以指导性为主、没有实操性。教练员培训班的内容D级有部分教案,但也不多,C级更离谱,连本教材都没有,讲师完全照着PPT干读,搭配点故事就行。中国足协也拿不出一套属于中国的完整教材,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别急着喷教练,中国足协连一套教科书都没有,教练员也不容易。所以你能怪中国一千个教练,一千种踢法吗?大家没有共识的原因是缺乏行业基础标准,一本最低标准的足球教材都没有,就更别谈什么统一技战术风格了。

一套理想的教材简单点说就是直接拿来就能用的上课手册,比如5-7岁兴趣班课怎么上,8-9岁的基础怎么打、一直到18岁,甚至成人应该练哪些,怎么练?应该是这样的。我知道青训大纲里有我说的这些,但每个年龄段也就那么一两页纸的内容,这一两页纸的内容能让教练员照着练一年吗?球员的每个阶段、甚至是每个年龄段都应该独立成书,每个训练项目都要强调清楚指导要点,告诉教练员这个训练容易出现哪些问题?要如何解决?不怕讲的细,有分歧可以讨论,但不能不清不楚的糊弄过去。

主要问题就在这了,要如何解决?首先,我们需要让真正带队的优秀教练员获得晋升的机会。比如每年为省比赛前八的俱乐部、学校提供D级升C级的名额,为省比赛前三的俱乐部、学校提供C级升B级的名额,为省冠军俱乐部、学校提供B级升A级的名额,为获得全国比赛冠军的俱乐部、学校教练提供获得职业级证书的资格。

D级及以上教练员如想获得晋升资格,必须在网络上公示(平台不限,推荐使用公众号、微博)近一年来十篇训练教案、日志和两次训练课视频,视频中的队伍,需为自己平时训练队伍。足协网上公布教练员培训名单时,需同时公布教练员网络上公示的训练教案、日志和训练课的查看链接,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光拿证不带队的教练抢占晋升资格的问题了。同时,教学内容也可以得到解决,中国足协可以让优秀的教练员组成专家组,从这些教案中选取优秀教案进行整合、编订,在全国进行推广,看书不明白的也有视频可以参照学习。

现在全国各地的优秀教练员,有的属于教育部门,有的属于俱乐部,有的属于各地市体育系统,中国足协可能觉得抽调起来麻烦,很多时候都是在用自己从零培养起来的白板。但是放着经验丰富的教练员不用、用白板,属实小圈子思想严重。而且青训阶段,白板教练员对于全国同年龄段的优秀孩子缺乏了解,很难带出好成绩。青训阶段国字号的教练员,我建议可以让全国青超U14年龄段冠军的主教练兼任(或者从前三中选出),国少是16岁时开始有亚少赛任务,有一年多的时间用来准备足够了。虽然我们都明白教练员一定是用熟不用生,但毕竟是能拿全国冠军的队伍,肯定还是有一定体系打法的,那么按照这套体系打法进行补强无论是球队的默契,还是最终形成的战斗力肯定比现在一帮临时搭凑的尖子强。而作为一个能拿全国冠军的优秀青训教练员对该年龄段的其他优秀球员肯定也是充分了解的。另外,这样也可以激发教练员的爱才之心,以前为了成绩,很多教练动不动就使阴招废掉对方核心的做法在这种环境下应该会有所收敛。

职业联盟与选秀制度

通过踢CUFA表现出色的球员可以去参加中国足球职业联盟的选秀,底薪50万一年,至少签两年,最多不超过五年。如果某球员以前是某职业梯队的球员,该职业队可以用两倍底薪优先回购,使其跳过选秀阶段。(以上数字皆可以讨论。)

我认为球员签合同时中国足协有提供法律帮助的义务,避免签下霸王条款。或者直接在足协关于球员合同的规定中设置相关细则,以允许球员在特殊情况下跳出合同,比如:达不到基础上场时间时或球员收到国外五大联赛球队以及其他联赛的前三名队伍的邀请时。用以保障球员和中国足协的整体利益。武磊是唯一在五大联赛踢球的中国球员,他的进步有目共睹,不过武磊不是唯一有机会去海外踢球的,张琳芃有过、郭田雨现在就有。但武磊是拿了中超冠军才走的,张琳芃拿了两个亚冠也没走成,郭田雨能否走成?我们拭目以待。当然球员离开会损失俱乐部的利益,但是不让走损失的不仅是球员自己更是中国足球,在这种时候,球员的意愿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成立职业联盟以及球员工会,陈戌源之前一直在积极推进职业联盟,但后来不了了之,不知道被谁叫停了。我是希望这个事情能够完成,目前各俱乐部老板每年投入上亿资金,运动员全力以赴,面对关系自己的重要议题时却连一点话语权都没有,这不合适。中国足球要不断的完善政策、制度,不应该由一个人说了算,应该充分听取俱乐部和球员的意见。足协要尊重投资人,这些老板不是足协领导的下属,更不是ATM。球员的工资由俱乐部支付,联赛也是俱乐部撑起来的,足协不应该是对吉利李书福说不玩有的是人玩、王健林不玩毫无所谓的态度。建立俱乐部、球员代表大会制度,每年休赛季各俱乐部代表、球员代表参会完善规则,协调好各方利益其实是很有必要的举措。

联赛以竞技水平为导向

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球队以钱的多少划分等级,而非球队实力,这是本末倒置。职业联赛应该以竞技水平为唯一导向,减除球队升级所需的硬件、资金等额外条件。避免浙江毅腾因梯队基地缺两块真草训练场就让本应踢中甲的队伍降级到中乙以及中甲、中乙、中冠球队因资金问题常年不敢或不能升级的现象出现。

不客气的说,以前中国职业足球的唯一导向是要钱。多级梯队要钱,建设基地要钱,租比赛场馆要钱、安保要钱,转会要钱。当然,这些事本身就要钱,但是有些钱是否合理呢?一场中超的安保费用比所有门票钱加起来还多,一些中乙队伍主场比赛的工作人员常年比球迷还多,还需要什么安保呢?球员转会费花多少还要给足协再交一份……对于很多队伍而言,升级不仅是负担那么简单,甚至有直接猝死的风险。

健康的职业联赛应该是因为球队水平高,所以球队等级高,而不是因为球队有钱,所以球队等级高。诚然,球队有钱,可以签高水平的运动员,进而让球队升级,但是这和球队有钱,直接就导致球队等级高是不一样的,球员水平高这个中间环节是不容省略的。而且我们应该尽可能去减少金钱多少的差异对球队水平以及所处联赛级别带来的影响。设置工资帽是一个办法,但相比于让联赛盈利,对资金不足的队伍提供补贴,让大部分俱乐部保证财政健康才是一个更加长远的方案。

赛事宣传工作

我们看的大部分的球星精彩剪辑往往来自于国外,无论梅西、C罗、科比、库里。抖音兴起之后好多了,我们能看到国人对世界杯、欧洲五大联赛和NBA的二次剪辑。但无论是抖音还是B站,关于中超的二次剪辑都非常少,为什么?一方面是缺乏关注,另一方面版权限制,同时还有个原因是官方并不在网络上提供高清无水印的素材录像下载,没有原始素材也就没有办法进行二次创作,而国外YouTube上就有非常多高清无水印的比赛录像,下载或者直接录屏都可以。

这不仅让人发问:严格的版权限制对于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来说真的有益吗?我之前曾经做过一次武汉卓尔的视频上传到B站,后来被版权方要求下架了。我觉得就挺离谱的,当下看各自媒体的观众的总量和时长肯定是比看官方媒体的要多得多的,尤其是年轻人,如果没有年轻人关注,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还有什么未来呢?于我个人而言,我是不可能再去做中超的二次剪辑的了,在中国做足球自媒体的人普遍不做除国家队外的中国足球内容,大家也应该可以理解了。短视频时代,能耐下心去看比赛集锦的人都是极少的,如果没有有意思的二次创作,职业联赛就很难有二次传播的机会。而限制中国足球网络文化发展的又是中国足协自己。于是大家就只是骂,恶意剪辑国家队的小视频。中国足球舆论环境差,缺少明星,中国球员缺乏商业价值,足协的相关努力居功至伟。

2017年中国足协明文规定,禁止观众进入场地时携带200mm以上的长镜头和500g以上的相机。为了防止盗播,不让携带三脚架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拍一些视频、照片不让呢?中国足协管什么事的态度都是不允许、不让、不可以,一副官老爷做派,这么做只会寒了中国球迷的心。

中国足球整体改革方案「中国足球总体改革方案来自博主10号沛沛」

我的建议是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不再卖独家版权,允许多平台网络直播,支持自媒体进行二次创作,允许观众携带专业相机入场观赛,要求联赛信号制作方提供高清无水印直播信号录像供社会各方下载。

除中超以外,中甲中乙都缺乏关注度,虽然是职业联赛,但并没有给俱乐部带来什么收益。可缺乏关注的同时,中乙的开球时间都还很不友好,不适合群众观赛。周中下午两点看中乙是什么操作?足球是娱乐,不是上班,这个时间设置的一点服务意识没有,完全就是把中乙当班在上。这点上,电竞做的就好很太多了,下午七八点钟开球不行吗?还有因为是赛会制,且观众也不让入场,在日程表上标注体育场有什么意义呢?标注在哪个平台直播,谁解说,方便球迷观赛对俱乐部和联赛来说难道不是更有价值吗?

中国足球整体改革方案「中国足球总体改革方案来自博主10号沛沛」

除了职业联赛以外,也要加强对青少年赛事的宣传。目前青少年赛事的直播,各地都做的挺不错的,期待着能有一个类似于体坛快讯或者天下足球这样的节目,对于这些直播进行一个整合。在这点上,我觉得中国足协应该鼓励民间组织去做,尽可能少设版权限制,不然足协自己不做,又不许民间做,就永远会有这方面的缺失。

拾壹

关于裁判工作

中国足球裁判圈山头林立,但这也没有办法,中国各行各业都这样,这是文化导致的。但总的来说,相较于足球圈的其他圈子,裁判圈已经算不错的了。对于裁判员培训,我唯一的建议是需要对裁判员的每次课程进行会生成录像的网络直播,因为我实在是不希望裁判讲师的上课内容是教你如何攀关系,比谁大爷认识的多。

就像青训阶段孩子会出错一样,青训的裁判员也会出错,我们要学会去理解、包容。其实大部分裁判都是在用爱发电,尤其是基层青训的裁判员。大部分基层青训比赛,尤其是非官方比赛,裁判是不太会有意黑你的,大部分出现的问题都仅仅是判罚能力上、经验上的问题。但是如果没有基层青少年比赛的训练,裁判员的水平又要如何提高呢?日本校园足球的全国比赛,哪怕是决赛都是单裁判制。这一点,短期内中国肯定学不来,主要原因不在裁判,而是中国现有的青训体制决定了家长和教练过于在乎比赛结果。

虽然裁判员已经很好了,但我还是希望裁判要在比赛中鼓励球员身体冲撞,中超摸一下犯规的判罚尺度让我国球员在国际赛场上完全不敢身体对抗。而这点,首先需要裁判员统一思想:中国足球的对抗、激烈程度上去了,中国足球的水平才能提升。对明显拖延时间的行为要坚决出示黄牌,以及充分补时,有一方躺了十几分钟,那么伤停补时补个10分钟、20分钟我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观众掏钱进场看球,不是为了看队员躺地的,要对得起观众掏钱买的那张票。

拾贰

回顾过往的改革方案

韦迪时期,曾送过很多球员去葡萄牙留洋,网上有第二批留葡小球员的名单(95/96),他们今年25、26了,这正好是一个职业球员的巅峰,那么他们今天在哪?我做了一个统计。

中国足球整体改革方案「中国足球总体改革方案来自博主10号沛沛」

领导牵头和俱乐部牵头留洋,都出现过韦迪留葡球员和万达球员留洋难达预期的结果。领导牵头,球员就只是数字而不是个体,没人会负责。大企业赞助,往往是中层操作手大捞特捞。只有让俱乐部、小企业甚至个人去做,才会考虑收益、效率,才属于市场行为。如果把孩子送出去仅仅是为了回来踢个中甲、中乙,那我建议足协把钱直接给鲁能足校,让他们每个年龄段多组一个队就行,费那么大劲出国干嘛?

在2021年,受疫情、中美形势紧张、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动荡的多重影响之下,中国足协还是毅然决然的推行了俱乐部中性名改革。中性名改革不是不能做,如果是经济形势好、足球市场也好的时候推进也是可以的。但在足球市场差,经济形势不乐观的时候,硬推中性名改革,必然会造成联赛的巨大震荡。而且近期,同样受这多方面影响的日本J联赛也在寻求改革,允许异地企业进行冠名,那到底谁对谁错呢?其实冠名和中性名相当于补药和泻药,现在中超已经虚脱了,你还吃泻药就太不合时宜了。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中国足球整体改革方案「中国足球总体改革方案来自博主10号沛沛」

U21和U23政策多少会降低联赛的观赏性,但政策需要连续性,这个可以继续保持。中国的大部分教练是不太敢启用新人的,在政策上逼一逼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对于俱乐部掏钱,足协组队去打中乙的行为,我持保留意见。

著名足球评论员张路对中国足球改革有一些建议,我这里分析一下。张路认为:中国青训过早的专业化训练让一部分没有天赋的球员挤占掉了有天赋但是训练业余甚至没有训练球员的上升通道,所以他旗帜鲜明的反对组校队。他主张:小学阶段大家都少练,让有天赋的在12岁后多练。不过这就像是高考前大家都很拼命的学习,有个人跳出来说:为避免内卷,从今天起,大家每天都在之前学习时间基础上少学两小时!

张路的建议很明显不切实际。机会不多,内卷成为常态,没有天赋的孩子加倍努力挤掉有天赋者这件事本身无可指摘,那些挤上去的孩子因为后来缺少竞争,不再刻苦,再加上我国目前精英培训水平较低,便使得当下中国青训成为劣币驱逐良币的绝佳案例。可是问题并不出在没有天赋却努力的孩子身上,也不出在因为想出成绩、认真带训练的教练员身上,而是出在12岁以后专业训练阶段训练水平较低、缺乏完善竞赛体系以及基层兴趣班无法长期生存做到更大范围普及的身上。

张路的主要思路其实就是开倒车,回到传统的体育局主管、体校培养的阶段。所以他会强调国外学校没有校队,可是他不会说国外地方足协其实也没有队,都是俱乐部队。他并不支持校园足球,也并不是俱乐部的坚决拥护者,作为举国体制的亲历者和受益人,他一定程度上支持举国体制,很难去彻底否定举国体制下的青训体系。

董路的设想是可以成立一个部级部门,平行于教育部和体育总局,只负责管理中国足球,这个部门先让球探到全国各地挑选几百个有天赋的孩子进行集中培养。孩子的衣食住行、上课、训练、出国比赛全部由国家买单。

他的想法是只抓精英,普及让民间自己做,其实这是一种新形式的举国体制。这和他的目标有关,他希望中国队能够尽快完成冲击世界杯的任务。董路的改革办法不见得没用,因为他的设计能够消除旧举国体制的部分弊病,而且中国的行政体制有能力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只是这种运动式改革的基础是行政中心化,但行政领导人的任期制会导致政策的根基出问题,从而导致之前的一切努力付之东流。一个部级甚至更高级别的领导冒极大风险,尤其是首位负责的领导很有可能在五年、甚至十年内都不会有任何成果的前提下做这件事是不可能的。这种改革方案本身所需的长期稳定性和其依靠政治基础的不确定性是相悖的。而且这么做需要推翻一切现有基础,风险极大。而且类似于韦迪送葡的政策一样,球员的归属问题如何解决?球员的性质是否还要从公有转向私有?足协和俱乐部如何解决这个最大的利益冲突点:球员归属问题?

这时候你发现,虽然中国足协做的很差,但是绕来绕去还是只能他们去做。这时候就挺无力的,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迎来一个足球人担任足协主席?韦、张、蔡、陈……中国足球目前的现状就是群龙无首,倒也不是没首,只是这个首并没有自己明确的施政主张,他不了解足球,更不了解青训。

拾叁

写在最后

国家队的成绩是整个中国足球体系的最终评分,但如果我们想做的仅仅是要提高最终的评分,却放弃了对中国足球体系的整体改革就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结果。

很多人说你写这么多建议没用,其实不见得。我之前写文章包括直播里就说过中国足协没有青训大纲,还有标准十一人对于15岁以下孩子来说太大了这两个问题,后来中国足协也都解决了。虽然这个大纲我还是不太满意,但是我还是看到了问题被解决的这么一个结果。看我们这个号的人,专业人士比看热闹的人多,我相信我写的这些或许还是有用的,也希望能看到这些问题能被尽快解决。

这应该也是我近期关于中国足球体制改革的最后一篇文章了。我个人是偏精英化的,我也完全可以拿出一份精英化方向的改革方案,但是我知道,足球这件事上如果永远只是一小撮人在做是做不好的,必须走向群众。除了批评体制,给出建议,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继续自己的青训赛事直播宣传、建立中国足球优秀球员数据库、为每一位明日之星撰写球探报告、丰富优秀教案积累、写一本可用于实操的青训书、做青训教练、为中国足球扩大人口基数做一点实际贡献、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如果无法改变整个大环境,那就在当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文章写得非常非常好,所以转过来了!

作者:@10号沛沛

欢迎大家去传播,去关注这位博主!

特别声明:所有资讯或言论仅代表发布者个人意见,乐多体育仅提供发布平台,信息内容请自行判断。

标签: 中国足球 改革方案 总体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