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乐多体育 | 发表于:2022-11-28 | 阅读:87次

在河南省,有一位世界冠军,总是被“刺激”:

别人说她个子矮,不适合打球,她就一路从市队打到省队,再到国家队,最后拿了18块世界金牌;

别人说运动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她就用11年的时间,去读清华本科,再念英国诺丁汉硕士,最后考了剑桥博士。

连恩师说她五音不全,听她唱歌“恨不得把耳朵割掉”,她就苦练数年,后来登上了正式舞台引吭高歌。

她就是“初代大魔王”邓亚萍,一位“受不得”刺激的乒乓球国手。

清华15岁学霸「她身高1米55却拿18块金牌25岁读清华35岁成剑桥博士凭啥」

邓亚萍

邓亚萍5岁开始打球,15岁进国家队,16岁成为世界冠军,25岁退役,此后的二十多年她都在不停跨界探索。

她说她人生的第一个十年,5到16岁给了乒乓球;第二个十年,24到35岁在学习;第三个十年,她进入社会工作、从政、经商,未来她还会有更多的尝试。

邓亚萍不断在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

清华15岁学霸「她身高1米55却拿18块金牌25岁读清华35岁成剑桥博士凭啥」

邓亚萍和郎平的合照

清华15岁学霸「她身高1米55却拿18块金牌25岁读清华35岁成剑桥博士凭啥」

邓亚萍,1973年生于河南郑州。

父亲邓大松曾是河南省队的优秀队员,获得过中南五省乒乓球单打冠军。

母亲蔡荷珍是乒乓球爱好者,经常在厂里组织的比赛中大放异彩。

邓亚萍的哥哥邓建平,也夺过河南省男子单打第3名。

清华15岁学霸「她身高1米55却拿18块金牌25岁读清华35岁成剑桥博士凭啥」

俗话说“门里出身,自会三分”,从2岁起,咿呀学语的邓丽萍,就时常被父亲带去工人文化宫球室“观摩”打球。

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下,5岁的邓亚萍就开始在父亲的教导下练习打球:

在家里,父亲用线把球吊起来,让她跳着打;

球台旁,给她脚底下垫上小凳子陪她练;

因为个子矮,教她用横拍和正手攻弥补缺陷。

每天早晨6点,当其他小朋友还在睡梦中时,邓亚萍已经跟着父兄做操、跑步、拉人打、练步法,下午再到球室挥汗苦练,从无间歇。

日复一日的训练,不仅让邓亚萍的球技出众,也培养了她坚韧能吃苦的性格。

优良的体育天赋,加上刻苦的严苛训练,年仅9岁的邓亚萍就在全国业余体校分区赛中,赢得了她人生的第一座“奖杯”:一只金色的小骆驼。

父亲满怀信心地把已有相当水准的邓亚萍推举到河南省队,接受专业训练,那时里面的集训队员还没有能够打得过邓亚萍的。可仅半个月后,邓亚萍就被省队“劝退”了。

1米3左右的小邓亚萍,还不明白被父亲带回家的原因:“我能赢过队里所有的小伙伴,他们都不是我的对手,为什么他们能留下,我却不能?”

和其他生怕孩子受到一点挫折的父母不同,邓大松把省队教练的话如实转述给了邓亚萍:这娃打得还不错,但先天条件不好,个矮臂短,从长远看,没有发展前途。

然后,父亲让邓亚萍自己做选择:“你还要不要打球?你要不打球呢,咱们就读书去;如果你想打球,可人家说你不行,你怎么办?”

遭受了“歧视”的邓亚萍心里非常不服气,虽然她个子娇小,却天生有股倔劲,被父亲毫不遮掩地这么一“激”,她铁了心要继续打下去:“我不懂为什么,为什么我就不行呢?我觉得就要试一试,我不服。”

恰逢其时,正巧郑州市女子乒乓球队成立,时任教练的正好是邓大松曾经指导过的弟子李凤朝,素以严厉著称,有“魔鬼大松博文”之名。

于是,邓大松把女儿送了过去。

清华15岁学霸「她身高1米55却拿18块金牌25岁读清华35岁成剑桥博士凭啥」

清华15岁学霸「她身高1米55却拿18块金牌25岁读清华35岁成剑桥博士凭啥」

10岁的小邓亚萍,由此从省队“降级”进入市队训练。

刚建立起来的市队条件十分艰苦,训练馆设在一个废弃的澡堂里,可以摆4张球台。隔壁屋是“宿舍”,女孩子们晚上就睡在硬木板的大通铺上。

市女子乒乓队的所有队员,都是省里“不要的”,所以大家都憋着一股气,训练格外卖力。邓亚萍更是铆足了劲,要用实力证明自己:矮个子,也能打好球。

不服输的邓亚萍“发狠”:“你省队不要我们,我们第一个目标就是把河南省队打败。”

邓亚萍首先需要解决的“硬伤”,就是身高问题。别人跨一步就能接到的球,邓亚萍要跑一步半或者两步,为此她狠练步法,她必须比别人移动得更快。

解决的办法“简单粗暴”:负重训练。

身上穿着25斤的沙背心,脚上再各绑2.5公斤沙袋,当时体重也不过才六十来斤的邓亚萍,每天就这么负重30斤来训练。

当卸下沙袋比赛时,邓亚萍说,她觉得身轻如燕,能“飞了”。

清华15岁学霸「她身高1米55却拿18块金牌25岁读清华35岁成剑桥博士凭啥」

除了负重,耐力也要提上来。

每天清晨,邓亚萍就跟其他大姐姐们一样,跑步到市中心的二七纪念塔,再折回训练馆,全程必须在12分钟内完成,超时就要再罚跑一圈。

个子矮小的邓亚萍“先天不足”,还身有负重,常常累得脸色惨白,心跳能达到200以上,每刻都在挑战生命极限。

冬天零下十几度,夏天四十几度,每天练习十多个小时,上万次的击球,邓亚萍从来没动过放弃的念头,像她说的:“多年的训练,已经让我养成了凡事拼尽全力,把事做到极致的习惯。”

一天练下来,到集合的时候,邓亚萍的两个裤脚直滴汗,站的位置留下一滩水。

后来细心的教练发现,在训练馆里只有她放了两双球鞋,因为头天训练完,鞋子全湿透了,第二天就要穿另一双。

后来邓亚萍回忆:“国家队都没这么练,在市队的几年,是我运动生涯最苦的时候。”

在如此高强度的魔鬼训练下,邓亚萍的球技突飞猛进。

1983年8月,邓丽萍在全国“跃进杯”少年乒乓球赛中夺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并连续三年独揽少年赛单打冠军。

清华15岁学霸「她身高1米55却拿18块金牌25岁读清华35岁成剑桥博士凭啥」

邓亚萍的突出表现,让河南省队“悔不当初”,赶紧把她借调到省队打球。

加入省队的邓亚萍,用势不可挡的实力,在曾经被拒绝过的地方证明自己:

1986年4月,全国乒协杯比赛,13岁的邓亚萍和队友拿下团体冠军;

同年底,在全国锦标赛上,邓亚萍再夺得团体和个人冠军;

1988年,15岁的邓亚萍获得全国青年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

邓亚萍说自己“就像打不死的小强,需要‘刺激’,你越觉得我不行,我偏要做给你看!”

如此“高调”的赛事成绩很快引起了国家队教练张燮平的注意,他打算请她加入国家队。

清华15岁学霸「她身高1米55却拿18块金牌25岁读清华35岁成剑桥博士凭啥」

但好事多磨,邓亚萍的“晋级”之路似乎一直不大顺利,张燮平为了她进国家队的事,前前后后开会讨论过三次。

其他教练认为邓亚萍太矮,接球距离受限,潜力不大;甚至直接说她只有1米49的个头,长得又不好看,出去打球会影响国家形象。

张燮平“怒”了:“是看球,又不是看人!”

张燮平用成绩说话,拿出邓亚萍各类比赛的分析记录,有理有据地笃定这是一个好苗子,最后力排众议,才让邓亚萍进到了国家队。

15岁的邓亚萍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进队机会,否定和非议没有影响她好胜的自信心:“把我打垮不太容易,除非我自己放弃。”

清华15岁学霸「她身高1米55却拿18块金牌25岁读清华35岁成剑桥博士凭啥」

队里专门给邓亚萍加做了半张球台,把球桌扩宽到一张半长,增加跑动距离;邓亚萍让两个陪练跟她打,因为她说“一个人不够我打的。”

每天正常训练是下午6点结束,邓亚萍会自己加练到晚上9点,等她下训后食堂已经关门,因此她就回宿舍弄泡面吃。

一星期后,张指导知道了这个情况,当晚就提着一篮子鸡蛋送到邓亚萍房间,说:“吃面打两个鸡蛋进去。”

后来张指导去跟食堂沟通,让他们每晚都留一个人给邓亚萍做吃的。

每次提起张燮平给予的照顾关怀,邓亚萍都热泪盈眶:“遇到张指导,是我一生的幸运。没有他,就没有邓亚萍。”

张燮平有一个小本子,专门记录邓亚萍的训练情况:她每天至少要比别人多训练40分钟,一年下来就比别人多练48天。

因此邓亚萍才有足够的底气说:“我付出的比你多,我凭什么不赢你?”

清华15岁学霸「她身高1米55却拿18块金牌25岁读清华35岁成剑桥博士凭啥」

在艰苦卓绝的训练日常中,善良的邓亚萍还资助过一名远在河南桐伯县的失学儿童常娟。

之前就曾向希望工程捐资4万元的邓亚萍,再次表明爱心想要找一位家境困难、成绩较好的孩子结为”1 1“助学对子,而品学兼优的常娟被选中了。

1994年1月,21岁的邓亚萍和常娟,一同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希望工程义演”的晚会现场,在邓亚萍的关注和希望工程的支持下,承诺将承担小常娟的上学费用,直至大学毕业。

在带常娟来北京参观游玩时,邓亚萍鼓励她好好读书:“打球也像学习,要想出好成绩,就得下苦功夫。”

邓亚萍用自身行动激励着他人,在打球这件事上也下足功夫,很快就迎来了专属于她的高光时刻:

15岁,进国家队第一年,邓亚萍就在亚洲杯赛获得女子单打冠军;

16岁,首次参加世乒赛,即夺得女双冠军,成为国乒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之一;

19岁,巴塞罗那奥运会,夺得女子单、双两枚金牌;

22岁,在世乒赛上夺得女单、女双、女团三项冠军;

23岁,亚特兰大奥运会,再次夺得女单、女双两枚金牌,成为中国奥运史上第一个夺得四枚奥运金牌的运动员;

24岁,曼切斯特世乒赛,再度获得女单、女双、女团三项冠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邓亚萍的“冠军收割期”,媒体称之为“邓亚萍时代”。

作为世界冠军、奥运冠军、乒乓球大满贯得主,邓亚萍在年仅24岁,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清华15岁学霸「她身高1米55却拿18块金牌25岁读清华35岁成剑桥博士凭啥」

清华15岁学霸「她身高1米55却拿18块金牌25岁读清华35岁成剑桥博士凭啥」

24岁,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才刚毕业步入社会,开始人生的奋斗历程,而邓亚萍在这个年纪,似乎就已经到达奋斗的巅峰。

对既往取得的辉煌,除了感到光荣,邓亚萍也不免恐慌:“这可能意味着,不管之后我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再超越我24岁之前所创造的成绩。”

因此在面临退役时,邓亚萍跟其他运动员一样,都会考虑自己今后的路要怎么走,是跟大多数前辈一样,留在队里做教练,还是出国打球。

思来想去之后,邓亚萍做出了一个不符合“常理”的决定:去读书。

她想得很清楚:“做教练的话,我想象30年后,我就是张指导现在的样子,这不符合我的性格;那出国去俱乐部打球,回来后还是做教练。都不是我想要的。如果不做教练,出去社会,我竞争不过任何一个大学生,所以,我要去读书。”

1998年,25岁的邓亚萍宣布退役。

在她14年的运动生涯中,共拿到18个世界冠军,连续8年在世界乒坛排名第一,是乒乓球史上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

邓亚萍在采访中说:“我们乒乓球队有句话,从领奖台上走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一切归零。我曾经18次从世界最高的领奖台上走下来,如今,一切重新开始。”

清华15岁学霸「她身高1米55却拿18块金牌25岁读清华35岁成剑桥博士凭啥」

于是,邓亚萍打破运动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偏见,进入清华大学英语系深造。

邓亚萍之所以选择生疏的英语专业,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建议。

从1991年,第一次主动为夺得世锦赛单打冠军的邓亚萍颁奖开始,萨马兰奇就很喜欢这个自带“士气”的中国女孩。

邓亚萍说:“萨老喜欢我,是因为我身上体现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是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

萨马兰奇希望邓亚萍学英语,既是为了她和国际友人更好地交流,也为了邓亚萍能实现她的愿望:在国际上更好的推广中国体育事业。

然而,愿望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其实在1996年,当邓亚萍还在国家队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英语。

第一堂课,老师问邓亚萍英语什么水平,邓亚萍老实回答:“零。”连26个英文字母都写不全,这样的基础,学习难度可想而知。

邓亚萍曾自认是“清华最差的学生”。

清华15岁学霸「她身高1米55却拿18块金牌25岁读清华35岁成剑桥博士凭啥」

但她很快振作:“大学生的知识层面比我强,但在毅力、心态方面,他们可能就不如我。”

做运动员的经历,让邓亚萍擅长发现自己更优的部分,而不是死盯着自己最差的地方。

像打球一样,邓亚萍给自己制定了严苛的学习任务:没有训练的时候,每天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早上5点准时起床读写背,晚上12点前从没睡下过。

但因为要兼顾比赛和训练,这样偶尔的突击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邓亚萍后来说:“学英语这几年,有点像在郑州队训练的四年,特别辛苦,关键还找不到方法,就很急。”

后来邓亚萍退役,在清华学习了三四个月,为了有更好的英语环境,她作为交换生去到英国继续学语言。

有一天,邓亚萍走在英国的街道上,正好碰到剑桥大学的毕业典礼,她推着自行车站在那儿看了一个多小时,心里特别羡慕:“什么时候,我也能在剑桥读书就好了。”

那时刚到英国几个月的邓亚萍,英语都还说得不利索,但要强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

那时候的邓亚萍,作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每次去开会都要带个翻译,自己听不懂别人讲什么,也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要说什么。

一篇5分钟的英文演讲,她要准备一个月才敢上台。

这让她很受刺激,就更加坚定了要学好英语的决心。

清华15岁学霸「她身高1米55却拿18块金牌25岁读清华35岁成剑桥博士凭啥」

慢慢地,邓亚萍发现让自己挨着字母一个个去看去读很难,但先听,后再去看,就好很多,至少没那么枯燥。所以,她就开始大量听原文,再跟着大声地读,渐渐有了一些语感。

邓亚萍分享说:“我会多用一些方法,帮助自己迅速找到状态,用积极的心态去转化不利的东西。”

方法对了,许多困难就迎刃而解。

2001年,邓亚萍顺利取得清华大学本科文凭;2002年,获得英国诺丁汉硕士学位。

这几年的学习生涯,也让她对读书有了更多的自信。

当快要硕士毕业时,邓亚萍想起了曾经站在大街上羡慕剑桥生的自己,她想去试试。

很多人听说她还想去剑桥读博士,都真诚地劝她:“没有必要,你名声这么大,去那儿干嘛呀?万一读不下去,多丢人。”

但凡事总要尽力一搏的邓亚萍说:“我不想放下,我要去试一下。如果这辈子能干的事,为什么要等到下辈子。”

然后,又花了5年时间,35岁的邓亚萍“掉了好几层皮”,终于拿到了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

面对有些质疑邓亚萍学历的声音,她坦荡回应:“我读书上大学,不是为了‘镀金’,而是圆自己的读书梦。尽管基础差,但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近。”

清华15岁学霸「她身高1米55却拿18块金牌25岁读清华35岁成剑桥博士凭啥」

清华15岁学霸「她身高1米55却拿18块金牌25岁读清华35岁成剑桥博士凭啥」

回国后,邓亚萍受聘在政府多个部门担任职务,如国家体育总局器材中心副主任、共青团市委副书记、人民日报副秘书长等;

她也曾下海经商,和俞敏洪联手创办第一家体育产业创新平台;

近年来,在多个慈善、公益、推广类综艺节目,也能看到她的身影。

在“大魔王”邓亚萍的身上,不只有“世界冠军”这一个标签,还有女博士、从政人员、创业者、明星等等。

当邓亚萍被问到,在这众多的标签中,她最倾向哪一个时。

邓亚萍回答:“标签不重要,这些都不是好的答案,我认为答案只有一个——‘我是邓亚萍’。”

独一无二的邓亚萍在跨界发展中,始终保持着“什么都要试一试”的性格特点。

清华15岁学霸「她身高1米55却拿18块金牌25岁读清华35岁成剑桥博士凭啥」

邓亚萍和丈夫林志刚

2004年,在读博期间,邓亚萍和国家队男乒运动员林志刚相识结婚,两年后有了儿子林瀚铭。

在一次采访中,邓亚萍被问到会不会也尝试着培养儿子打乒乓球。邓亚萍想了想,回忆起当初她16岁,第一次取得世界冠军时的情境。

1989年,当时她和乔红搭档夺得女双冠军,两个十多岁的孩子站在冠军领奖台上还是蒙蒙的,坐在回去的车上,互相问:“这就是世界冠军?”

等反应过来之后,两人就开始哭,回想起一路走来的辛苦和不容易。邓亚萍当时心里就想:“以后有孩子了,我肯定不让他打球。”

转眼间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邓亚萍15岁的儿子,虽没有像妈妈一样成为顶尖国球选手,但对乒乓球的喜爱似乎与生俱来。

前不久,邓亚萍还分享了儿子获得北京市中小学生乒乓球赛男单冠军的消息,为他感到十分骄傲。

可见,在教育上,邓亚萍还是以孩子意愿为主,当初“发誓”不让孩子学乒乓球的念头并不那么“坚定”。

她说:“想要做什么,由他自己决定,因为这是他的人生,要为自己负责。”

清华15岁学霸「她身高1米55却拿18块金牌25岁读清华35岁成剑桥博士凭啥」

邓亚萍陪儿子练球

不仅如此,凡事都愿意去试的邓亚萍,对于儿子隔三差五的奇思妙想都给予积极的行动支持。

有一段时间,儿子迷上了电竞。

按一般家长的做法,孩子想玩游戏,那肯定是制止打压,让好好读书。但开明的邓亚萍说:“电竞打得好,一样可以为国争光,和打乒乓球没有区别。”

因此,爱子心切的邓亚萍就去帮儿子考察了两家职业电竞俱乐部,回来后告诉他电竞选手的作息安排和日常训练内容。

当儿子得知电竞选手每天都要训练12个小时以上时,却退缩了,之后再也不提打电竞的事。

这让邓亚萍哭笑不得,不过她也不强求,儿子比较佛系,如果没有吃苦的思想准备,勉强也是没用的。

就像她所说:“不管做什么,你想要成功,一定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电竞也好,乒乓球也好,道理都一样。”

清华15岁学霸「她身高1米55却拿18块金牌25岁读清华35岁成剑桥博士凭啥」

今年已经48岁的邓亚萍,以不同于运动员的身份,依然积极活跃在各大舞台上,向大家继续传递着拼搏努力的体育精神。

她在2021第一期《开场白》演讲中说:没有天生的失败者,也没有天生的赢家。

清华15岁学霸「她身高1米55却拿18块金牌25岁读清华35岁成剑桥博士凭啥」

十多岁的邓亚萍,被省队、国家队接连”嫌弃“、拒绝,有实力也不被认可。她没有自暴自弃,灰心丧气,而是发狠“我要赢,我要一直赢”,赢到被认可为止。

邓亚萍是只要看准了一件事,就会千方百计地把它做好。打球如此,学英语也是,对任何尝试都拼尽全力。

一起心动念,就誓不罢休。

所以,当我们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时,与其“轻信”他人之言就彻底放弃,不如继续磨练,用实力来证明谁对谁错。

成功从来都不容易,但通往顶峰的路也并不拥挤,许多人被刷下来,并不是实力不够或运气不好,而是心力不够坚定。

正如邓亚萍的在她的新书《心力》中所说:实力=技力 心力

技力,是真枪实弹的技术能力;心力则是心理素质、抗压能力。

最后登上顶峰的人,一定是没被对手,以及自己打败的坚守者。

特别声明:所有资讯或言论仅代表发布者个人意见,乐多体育仅提供发布平台,信息内容请自行判断。

标签: 剑桥 清华 金牌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