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乐多体育 | 发表于:2022-12-11 | 阅读:104次

中国足球队惨败给越南,我作为二十年前的足球评论员,写了篇《在中国,为何只有足球不“内卷”》,受到不少朋友和网友的批评。其要旨是,我去国太久,不了解国情。下面一段复旦校友的评论算是典型,不妨抄录如下:

“我对足球不懂,偶尔有大比赛了就看看。关于中国足球我的感觉是从根本上讲是体制出了问题,但是大家又都没有花大力气去改变这种体制的动力。比如联赛球员躺着也赚钱、恒大投资足球根本目的是打广告、奥运会女足队员的选拔和全运会成绩挂钩等等。足联、俱乐部、教练、球员都在考虑比赛之外的东西,足球自然很难搞好。但是另一个方面,足球真的那么重要吗?像我这种看过球又算不上球迷的人一直有一个疑问,足球为什么非搞不可?难道除了足球就没有体育锻炼的项目、没有为国争光的项目了?相信也有不少人有我这种感觉。另一方面,网上看过一个帖子,国内的足球联赛真的没吃财政,是为数不多的赚钱的项目,甚至上交的钱还能支持女排、跳水等夺金项目。

既然如此:1.足球能赚钱,2.足球成绩烂也没啥影响,3.利益纠葛太复杂,改革难度太大。那还改它干什么,就这样吧。

郭德纲说过,相声演员不要怕被骂,你赚的钱里就有挨骂的钱。我觉得足球也是这样,中国足球存在的价值之一可能就是供全国人民痛骂以宣泄宣泄情绪。”

这位自称不是球迷的朋友,颇有些洞见。要而言之,就是足球自负盈亏,还赚钱补贴其他项目,自己丢脸,却成全了别人为国争光。在某种意义上,简直就是活雷锋了。这么腐烂下去,能给其他项目当肥料。有什么不好?

确实,中国足球是用钱堆起来的,但这钱又是自己造出来的。球迷就是喜欢买票、看转播、成为各种有利可图的广告的受众。不管踢得怎么臭,也没害别人吧?更不用说,足球带动的附加产业,数不胜数。这里必须补充一句,二十年前我“卖文为生”的时候,写足球最好赚钱。当时《足球报》给我最高稿费标准,一个字一块钱,记得有一天一口气写了六七千字,一大版照登了。中国足球要不是踢得那么臭,我怎么可能有那么多话说?咱们不能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筷子骂娘吧?

国足水平太低「国足水平低事小球迷素质差事大」

输给越南,激发了网上球评的创意

也正是出于上述理由,我也不再象过去那样疾恶如仇地抨击中国足球,只是指出一个具体事实:

第一,球踢成这样,球迷们不高兴,本来是指望争气、出气,现在成了添堵。过去有915那样的骚动,如今据说也有砸电视的。

第二,球踢成这样,原因还是在于不努力。业内人士透露,韩国足球界人士曾看着中国足球的人才眼红:人口底数太大,人才太多,韩国哪里能比?!问题是,这么多人才,最终都吊儿郎当地废了。

第三,这么不努力,是因为没必要努力。躺着都赚钱,练球干什么?据说中国足坛的某元老听了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后大怒:“就这么点时间?我玩还没玩儿够呢!” 这种局面的生成,是和职业化起步时间爆炒球员身价有关。没有象美国足球职业化起步时期那样勤俭持家,并推出一系列限薪的政策,使中国足球丧失了提高水平的机会。

我们不妨用硬数据展示一下:中国现在的人均GDP已经超过八万人民币。1992年职业化起步时,才不过2334元。现在足球泡在钱里,那时则为钱发愁。

我们也是在中国职业足球起步的时代到美国留学的。那时留美的一代,非死拼不可。因为身无分文,没有美国大学许诺的全奖,连签证都拿不到。而一旦出去,就颇有鲤鱼跳龙门的感觉。哪里象现在,读书不好,考不上像样的大学,反而家长全程埋单留学去了!这么出去,当然多半会烂掉。

当时我们曾天真地想,足坛借改革开放之光,仅容许去欧洲踢球这一项,就足以激励上百的优秀足球运动员死拼、到欧洲俱乐部淘金。日后靠在欧洲踢球的队员凑个国家队不愁。中国足球很快就欧洲水平了。

可惜,这种事情发生在韩国和日本,却没有发生在中国。很少有足球运动员走我们这种穷留学生的路。因为他们虽然还在一个很穷的国家,但很快就过得舒舒服服了。记住,中国的人均GDP,到2000年时还不及8000人民币,不及现在的十分之一。中国工人幸幸苦苦干一年,收入就是美国同行的几十分之一。整个民族就是这样艰苦奋斗。但九十年代我们却不停地看到足球界人士在电视上哭穷,一五一十地算欧洲俱乐部的队员年薪。好像就是踢球的特殊,收入一定要和发达国家攀比。然后当然就是想办法给球员化缘,好像没钱就踢不好球。在这种动员之下,社会各方鼎力相助。在有些地方,足球简直就成了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企业纷纷“响应号召”大力支持。球员薪酬马上就和门票收入等等脱节了。1999-2000年我们全家在日本,看着刚刚起步的日本职业足球J联盟。有些运动员为了给俱乐部拉观众,站在购物中心的人口给过往行人发放宣传品。相比之下,哪个中国的球员会如此“低三下四”?

现在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跨入本世纪,中国迅速跨入中等发达国家,职业足球确实做到了基本在市场上自立。男足踢臭球照拿天价薪金,而且多是自己挣来的钱(包括广告收入),并不需要其他方面的补贴。输给越南,场面难看。但大家还是看得热火朝天吧?不信就去查一下收视率。收视率就是钱!我们八十年代初看世界杯预选赛,中国队大比分连胜科威特、沙特,酣畅淋漓。假设那会儿有场和越南的比赛,闭着眼睛都赢,大概没有多少人会看。这次一输,下回对阵越南的收视率就上来了。也许和柬埔寨踢,收视率也跟着涨。说不定越臭越有收视率。

国足水平太低「国足水平低事小球迷素质差事大」

网上疯传的账单,真假不知

怎么理解这种现象?

也许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球迷素质太低,傻钱太多。这一点,跟美国的足球对比一下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九十年代,中国球迷说起美国来,就是“足球沙漠”。其实,那时美国世界杯每次都进决赛圈,而且往往是业余选手和欧洲南美的职业选手对阵,经常能拼个半斤八两。第一茬职业选手2002年上场时,在场面上居然能压着世界劲旅德国队来打。和美国的年轻人泡就会发现,足球高手到处都是,女生的球艺往往比中国操场上踢球的男生还厉害。98年世界杯时,我正在Middlebury读夏校学日语,和美国同学一起看转播,才发现他们各个都是行家里手,根本无法糊弄。后来大联盟引进贝克汉姆,引起不少争论。有批评者指出,在美国的体育市场,最终一切要看水平。别觉得美国人不懂球。事实上,美国观众水平很高,很挑剔。你球艺不足,名气多大,球迷也不会买账。靠象贝克汉姆这种落日型球员,会把球迷都踢跑了。果然,贝克汉姆在美国的球场上昙花一现。但后来大家才发现,他加盟美国,一大要素是投资2500万美元建立了一个俱乐部:迈阿密国际。原来,这位欧洲足坛的偶像,也看重美国的职业足球市场。美国的大联盟名义上招人,其实在融资。

中国的球迷是什么素质?

我的北大同学,系足球队主力,八十年代就不看足球了。问起来,他很不屑地说:球踢成这样,还指望我看?我闲得蛋痛吗?这侮辱我的智商和品味呀。

这种踢球、懂球、受良好教育、事业有成的人,退出了足球市场。我其实九十年代也不看中国足球了。

现在的铁杆球迷,多半是素质比较低的。古人言,“伯牙死,钟子期不复弹琴“。观众水平很重要。喜欢对牛弹琴的,多半是很糟糕的音乐家。

如果一个队的水平差,那不过涉及十几号人。小事一桩。球迷则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数量级。上网一查发现:“根据2019年艾瑞咨询以及腾讯体育数据来源,在中国足球球迷整体数量规模将近2亿人,占总人口的14.3%,有观赛习惯的球迷数量约为3000万人。其中,付费观赛球迷约为1400万人。这里很多是欧洲俱乐部的球迷。保守估计,愿意为本国足球消费的人群大概在200万-300万左右。” 另有一说,称对足球感兴趣的人,占中国总人口的32%!在我看来,球迷不能以付费为标准。只要看球,就是受众,就吸引广告商。中国的足球市场,当有上亿球迷的支持。另外的统计显示,中超其实是世界上座率第六的职业联盟。

日前中国队零比二输给日本。比赛总有胜败,比分也没有什么好谈的。最扎心的,也许在日本担任解说嘉宾的本田圭佑的评论:“还是聊天更加有趣,今天的比赛我要向大家道歉。只要赢了就行了,中国队没有踢球的动力,只想着拉人、 侵略。 我们只要以1-0取胜就行了。” 日本队中卫谷口彰悟赛后接受采访也谈到:“对手的打法比较保守,所以我一直在后场和坂田仓滉聊天。”

重大比赛关头,后卫闲得没事干,在后场聊天!这种事情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球踢成这样,连对手都不愿陪你玩儿。但中国球迷不弃不离,慷慨地为如此的水平埋单。

如果一个人总花最大的钱去听最糟糕的音乐会、去买最低俗的时装,你对此人的品味会如何评价?如果上亿的人几十年也都醉心于这类事情,这个人口群体的素质如何?

也许,这才是中国足球最深刻的问题。

下面是世界足球联盟上座率的排名:

1、德甲 43177

2、英超 36487

3、西甲 28773

4、墨超 24625

5、意甲 23893

6、中超 22580

7、美国大联盟 21574

8、阿甲 21347

9、法甲20904

10、德乙 19147

11、荷甲 18398

12、巴甲 17300

13、英冠 17118

14、J联赛 16891

15、澳超 12513

16、俄超 12459

17、葡超 12005

18、苏超 9904

19、瑞典超 9845

20、土超 9206

特别声明:所有资讯或言论仅代表发布者个人意见,乐多体育仅提供发布平台,信息内容请自行判断。

标签: 差事 国足 素质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