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乐多体育 | 发表于:2022-12-17 | 阅读:53次

初见郎敬,他给人的印象是身姿矫健、挺拔帅气,精神气质完全不像是60多岁的人。尤其是每当聊起乒乓球,他时而神采飞扬,时而严肃真诚,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这句话是对他最好的概括。

因为热爱,所以甘愿执着付出

始于热爱,止于至善。年轻时的郎敬热爱乒乓球,因为教练的一句话——“你要想一辈子不离开乒乓球,就去考个裁判”,郎敬当上了乒乓球裁判,这一当,就是四十多年。乒乓球裁判事业是郎敬的初心,从最开始的喜爱,变成了一种追求,直到现在已融入了郎敬的生命。

乒乓球裁判工作很辛苦,如果不是十分热爱,很难坚持下来。郎敬常常早上七点半进体育馆,天黑了才出来,有时晚上十一二点才下班,甚至一直忙到凌晨。许多个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郎敬都是在外地的赛场上度过的。但在郎敬看来,能品味这些辛苦是“幸运”的,他很欣慰自己能有机会为热爱的乒乓球裁判事业付出。

20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乒乓球男子团体决赛现场,有记者拍下陈玘夺冠后的背影,他背后的一截手臂格外引人注目。很多人都问:“这是谁的手臂?”手臂的主人正是郎敬。原来,当时陈玘做了一个夸张的赛后庆祝动作,一屁股坐在了球台上,作为裁判的郎敬立即制止了这种行为,这一幕刚好被记者拍下。

当别人都在为冠军欢呼的时候,郎敬却仍保持着冷静,他严谨地执行着赛场的准则。他说:“最开始在进行裁判培训的时候,老师就告诫我们,要关注场上,而不是关注运动员的精彩比赛,一定要专注比分,专注现场发生的一切事实。”

这种专注与严谨,伴随了郎敬的裁判生涯。比赛前,他总是专注地准备好每一个细节;在赛场上,他专注于比分,全神贯注投入状态;担任裁判长时,他严格要求所有裁判员保持饱满的热情,提供良好、完美的赛事服务。

因为付出,所以收获荣誉满怀

唯有努力,不负光阴。付出终有回报,从1998年开始,郎敬每年都被中国乒乓球协会委派参加全国赛事的执裁工作。2002年,他通过了国际级乒乓球裁判员资格考试。2005年,郎敬获得了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优秀裁判员”、北京市“优秀裁判员标兵”称号。

对裁判工作中获得的荣誉,郎敬幽默地用“这都是天上掉馅饼砸我脑袋上了”来形容,他分享了几件自己认为最值得骄傲的事。一是他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赛事工作;二是在第六届城市运动会开幕式上,郎敬作为裁判员代表进行了宣誓;还有就是在2006年多哈亚运会的北京火炬接力中,郎敬有幸成为火炬手之一,从郭晶晶手里接过了火炬,传递给中国青年田径运动员刘青。

对过往的这些经历,郎敬满怀感恩之情。他说:”我觉得自己得到的远远比付出的多,真的无以回报,只能尽最大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我所有的成就,和家里的支持,和单位领导、同事的支持都是分不开的。”回顾四十余年乒乓球裁判生涯,郎敬总结了三个服务。第一是服务乒乓球运动,努力做对这项运动有益的事;第二是服务乒乓球竞赛,严格要求团队,带领大家圆满完成比赛任务;第三是服务裁判员,为他们做好培训、推荐,组织他们学习,让乒乓球裁判员队伍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因为收获,所以渴望赓续传承

从事乒乓球裁判工作,要有一种甘于寂寞、甘愿付出的奉献精神,这种奉献精神是郎敬从前辈、老师们身上学来的。年轻时候的郎敬跟随裁判前辈们学习,积累了很多做人、做事方面的经验,为自己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奠定了基础。如今,他也希望通过言传身教,把这种奉献精神和积累意识传承下去。

对于年轻人,郎敬认为要给他们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同时也要给他们摔跟头的机会。郎敬对年轻人很严厉,但也对他们给予了关爱和尊重。他和年轻人交流时,语气总是平等的。所以尽管他要求严格,但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和他交心。如今,作为北京市乒乓球运动协会裁委会副主任的郎敬,主要目标是做好传帮带,他希望能把可塑性强的年轻人推到更重要、更高的平台和岗位上。

采访中,郎敬一再要求不要拔高自己,他只是一个热爱乒乓球裁判事业的普通人。谈及对未来裁判事业的期许,郎敬这样说:“我是一个下山的人。当我重新回到山脚之时,回头远眺重叠的山峰,那里有曾经属于我们的一抹辉煌。现在,我更愿意做一块铺路石,让年轻的登山者可以走得更稳、攀得更高。”

来源: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和国际交流中心

特别声明:所有资讯或言论仅代表发布者个人意见,乐多体育仅提供发布平台,信息内容请自行判断。

标签: 初心 裁判员 乒乓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