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乐多体育 | 发表于:2022-12-30 | 阅读:45次

从2003年到2013年这十年间,中国队经历了三届奥运会和五届世乒赛。在这两项大赛中,我们一共获得了44枚金牌,让冠军旁落了3次——2003年,男队在巴黎丢掉了单打冠军,甚至没人进入决赛;2004年,柳承敏在雅典获得了奥运会男单冠军;2010年,女队在莫斯科丢失了团体冠军。

殊途同归 世界大同

这十年是乒乓球项目发展迅猛的十年,也是翻天覆地的十年。在整体打法上,从欧亚抗衡时代已经发展到了世界大同时代。

乒乓球打法最早发展的是削球时代,第二是日本单面拉时代,第三是中国直板快攻时代,第四是欧亚抗衡时代。从年代上看,削球时代的年头比较久远,从上世纪30年代由欧洲开始起步,一直到40年代末。50年代初由日本开创了直板单面弧圈的第二个时代,维持了不到十年时间。从1961年第26届世乒赛开始,由容国团、庄则栋、徐寅生、李富荣这批前辈开启了直板快攻的时代。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乒坛就进入到欧亚抗衡的时代,起源是欧洲两面拉打法的创新成功。从90年代至今,乒坛可以说在经历着“世界大同”的时代。像波尔、萨姆索诺夫等名将,在发挥最好的时候,与王励勤、王皓等人的实力相当,其表现形式也惊人相似。只是大家所选择的发展之路不同,形成体系的时间有长短快慢之分,但总体的追求方向是比较统一的。

率先突破 新老交替

中国队在上世纪末的自我评价是:我们跟以欧洲为首的世界诸强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在近二十年中,我们迎来了国球的盛世,在整体实力上已然占据了微弱的上风。尤其在伦敦奥运会后,中国队率先实现了从阵容、梯队和打法上的新老交替,因此取得的成绩也更加突出。中国乒乓球队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甚至有所超越,它的内涵对于乒乓球项目的发展、对于整个竞技体育乃至对于社会,都是一种贡献。乒乓球队继承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光荣传统,一直在刻苦训练、努力钻研,奋力拼搏。在乒乓球项目上,中国人一直追求着积极、主动、速度、进攻、强势和变化。这些意识一方面要求我们要超越自己,一方面也是在建立一种乒乓文化。在乒乓球第三次创业中,打造项目形象和培养项目性格,也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内容。

从阵容发展上来看,国外在这十年中还处在新老交替的过渡阶段,有些选手在2003年已经进入到运动生涯的暮年,他们对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像我们仍在津津乐道的老瓦、罗斯科夫、塞弗、普里莫拉茨,包括现在渐渐淡出的佩尔森等人,都是我们极为尊重的对手。而现在还征战在世界赛场上的球星,大部分也已进入到运动生涯的倒计时,但他们仍具备了很高的运动水平,仍然是我们的主要对手。如波尔、萨姆索诺夫、柳承敏、朱世赫、施拉格、梅兹和庄智渊等人,大多已经30多岁,都还在一线拼杀,都是历次大赛球迷关注的焦点。因此他们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很强的感染力,希望他们可以保持运动水平甚至有所发展。现在国际乒坛出现的新贵代表是奥恰洛夫、水谷隼、马特内、萨卡契科夫和丹羽孝希,包括韩国的金珉锡、徐贤德、郑荣植、李尚洙等人。他们的打法比老一辈更加凶狠、先进,但是还欠全面和稳定。虽具有一定的冲击力,但在与最高水平的选手过招时,还欠火候。总体来看,现在的格局是“当权派”年龄偏大、变化不多;“抢班者”凶而不稳、暂难大用。

在同样的时间内,中国已经完成了新老交替的过程。2003年时,王励勤、马琳基本上接过了前人的接力棒,成为了球队的领军和核心,后来王皓和陈玘也加入到这个阵容。虽然他们在2003年和2004年丢了单打金牌,但在四年之后的北京奥运会上一场不输,创造了空前的27场连胜!除了成绩上的突破,这更是经验上的收获。从2011年张继科首夺鹿特丹世乒赛单打冠军,到现在伦敦奥运会后由张继科、马龙、许昕组成的新一代三驾马车,他们的运动技能已经达到了超一流高手的水准,2013年巴黎世乒赛,这些年轻人即将首次担当主角。从选拔赛中脱颖而出的闫安、樊振东等新秀,虽然还很年轻,眼下功力不够扎实、打法不够全面、心理不够成熟、经验不够丰富,但是身上有闯劲、打法有特点。闫安敢于主动发动长球,敢于主动进行攻防转换,下手狠、变化多;樊振东、周雨和徐晨皓的打法很“霸道”,打出的球好像没有防守一样。虽然对此暂时难下定论,还要看其能否接受大赛的检验,但总体上队里还是对他们抱有着很大的期望。

中国队的新老交替已经完成,甚至比上一个周期更加理想。王励勤、马琳、王皓在雅典奥运会时水平尚可,但心理承受能力和比赛经验不够,所以一直到北京奥运会时,才磨炼至最佳使用周期。伦敦奥运会我们的阵容是以新为主,中新结合。虽然当时预计年轻主力依然不在最佳周期,而且中坚力量巅峰已过,心气、体能和打法发展都会有所下降,但可喜的是年轻主力的进步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也得益于我们当时提出“两三年当做五六年去用”的设想。教练组缩短培养周期,加大打造力度,加上年轻主力的自我要求很高,能够抓住机会,所以不在最佳周期也同样赢得了伦敦奥运会的胜利。高质量的竞争使可用之才人数增多,对于队伍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本钱。我们的衔接比世界诸强更紧凑,系统运转更流畅,所以阵容也更加丰厚。

推陈出新 理论发展

从理论发展看,尽管在文字上,我们不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搞得那么轰轰烈烈,但业内普遍认为:这一阶段发展极大。

60年代我们以直板快攻为主,其它打法贯彻百花齐放。第一个指导思想是傅其芳提出的“快、狠、准、变”,我们把它当作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第一座里程碑。70年代以后,欧洲发展的两面拉打法更具威胁、更为先进。对此,徐寅生力排众议,提出了“快、准、转、狠、变”的指导思想,即在原有打法的基础上,加入了旋转的元素,以与之抗衡,我们把它称作第二座里程碑。到了80年代,中国理论界提出了“技术全面,特长突出,没有明显漏洞”的指导思想,这主要是针对瓦尔德内尔、佩尔森等全面型两面拉打法而提出的战略对策。90年代初,蔡振华前瞻地预判:上旋球将成为日后对抗的主要形式和衔接理论的形成,成为了乒乓球运动发展的第三座里程碑。以前那种“一板定乾坤,一招吃遍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个理念直到今天甚至在以后的十几年内,都具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它为运动的发展构建了一个框架。之后,我们都是在这个理论的影响下,进行着不断的创新。

根据数据统计,下旋球和平球在原来的技术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而现在则仅能占到整个比赛的四分之一。从2005年以后,男乒进入了乒乓盛世,期间队伍提了三个指导思想:一个是在2005-2006年之间提出的“积极主动,特长突出,技术全面,争抢激烈,衔接紧凑,攻守平衡,朝着凶、快、转、变的方向发展”;到了2007年和2008年,我们提出了“发展打法要讲理中不讲理,部分地运用:以攻代控、以攻代防和以攻对攻”的强势打法,来实现对于打法的突破;在2011年和2012年,我们又提出了“大力发展旋转,实现速度的完整概念”,化初级与单一为高级与合成,在运动的动力元素中,把速度与旋转和力量合成起来,即在饱含旋转和力量的对抗中,突出速度的核心作用,实现了三者合一的构思。从而提高了击球的质量,加强了打法的威胁,丰富了技术的内涵,拓展了发展的空间。

发展打法 双管齐下

这十年里,中国队发展打法走的是两条路:一条是发扬民族传统的直板打法,在刘国梁之后又培养了马琳、王皓和许昕,而且每一代人的打法都是与时俱进、有所突破。另一条路是欧洲传统的横板打法。我们把它引进过来,实施再创,其中王励勤、张继科、马龙,还有年轻的闫安、樊振东等诸代精英,都是在欧洲横板打法的基础上,继承了中国的传统优势,又发挥出自身的个性特点,从而在打法的竞争中强势胜出,成为了“洋为中用”的典型。原来中国队赢球主要是依靠快、变和前三板技术,常被称为“胜之不武”。现在我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仅保持了以往的快、变优势,而且在对抗实力和技术质量上,也明显高于世界诸强。

目前,世界乒坛的打法格局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以刘国梁、孔令辉、瓦尔德内尔等乒坛巨星为代表的轻灵、技巧型打法,在90年代和新世纪初期占据了统治地位。而在力量、实力型打法的发展上,王励勤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充分发挥出速度和力量的优势,从而证明了中国人也是可以凭借实力打败欧洲的。随后的王皓和张继科又将这种打法推向了新的高度,眼下此发展趋势愈演愈烈,一时间竟大有取而代之之势。而马琳和马龙则是生存在夹缝里,他们原属于轻灵、技巧型打法。分析他们的成功之道:两人将自身超强的手感、旋转和变化能力作为本钱,在发展大环境的熏陶下,在与实力派长期的竞争中,均能扬弃兼容,体现自我,独树一帜。许昕目前也在扬长补短、另辟蹊径,力求开创出一条属于自我的发展之路。

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队成功的原因就是始终坚持发展之道。许多竞技体育者以拿成绩、夺锦标为己任,他们所追求的是夺金之道,这原本无可厚非。但中国乒乓球的发展目标是:在夺取优异成绩的同时,还要获得打法的领先,只有打法领先,才能彻底击溃对手,才能没有后患悬念。夺取锦标和打法领先,两项都是硬指标,而两硬在高端实现统一,就是中国乒乓的发展之道!长期以来,乒乓球为什么能够独占鳌头、长盛不衰,确实是因为中国的乒乓人在理念、认识和实践上,都走在了竞技体育发展的前端!

锐意创新 主动强势

这十年,乒乓球的技术发展非常快,中间经历了很多规则改革:大球、11分制、无遮挡发球,水溶性胶水。这些规则的限制,导致了击球的速度减慢、旋转减弱、力量减小。但在发展过程中,中国队还是抓住了技术层面上的实质,发挥集体的智慧,依靠团队的力量,始终保持领先。

为了应对改革,我们在打法和技术上有过很多突破,比如将速度、力量和旋转融为一体,从而逐渐形成了现在最为先进的打法。目前,张继科、王皓和李晓霞的击球质量,就充分体现了速度、力量和旋转的结合。在乒乓球运动五大元素的发展上,发展某种单项能力,容易掌握且易被适应,而将各种元素的功能合成起来,使对手同时面临速度的打击、力量的压迫、旋转的制约,再加上准确无误的连续施压和灵活无常的变化,就会使得自身打法的威胁性更大,变化性更强,稳定性更高。

中国乒乓球的发展,突出了一个运动的强势,它是全面的、立体的。原来所说的强势就是发球抢攻和连续进攻,现在已演变到:发球抢攻要强势、主动进攻要强势、接发球也要强势、衔接球更要强势、防御球亦要强势、攻防转换还要强势……“强势”已经贯穿到所有的环节之中。水溶胶水的使用,让球的旋转下降,既然发球旋转下降了,那么接发球轮就会出现开拓的空间。由于球的旋转强度减弱,就可以加强主动进攻和变化。比如张继科和王皓在打得最好的时候,接发球轮比发球轮的得分更多;甚至在前三四个回合,反手得分比正手得分更多。刘国梁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反手得势,正手得分。通过这些年反手技术的创新,原来的反手拧拉只是一种过渡性技术,现在已经成了主要得分的利器。反手是组织进攻的发动点,是相持防御的支撑点,反手技术代表着先进,代表着实力。但正手还是会起到一锤定音的决定作用。在关键的大赛中,谁跑动多,谁正手使用多,谁侧身强攻多,谁的打法威胁就更大,谁的发挥就好,谁的取胜概率就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的正手进攻能力都是出类拔萃的道理。在此期间,我们还创建了“上旋和下旋两套进攻发动系统”:用拧拉和挑打,主动从上旋发动进攻,以求用速度制胜;对下旋拉加转,用旋转和节奏变化来减弱对方的威胁,然后再转成速度。此外,在攻防转换方面,欧洲人虽然有所掌握,但多在中远台进行,而中国人则多在中近台完成。两相比较起来,我们站位近台、先手强势,从而显得更加先进主动、更具威胁强势!

特别声明:所有资讯或言论仅代表发布者个人意见,乐多体育仅提供发布平台,信息内容请自行判断。

标签: 乒乓球 中国 乒乓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