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乐多体育 | 发表于:2023-01-09 | 阅读:47次

古代的文臣武将有什么最高的追求呢?

相信有不少人都听过文庙和武庙,与祭奉历朝皇帝神位的太庙不同,文庙和武庙是中国古人为纪念古代在文学和军事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而修建的祠庙建筑。

其中文庙供奉的主要人物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及历代贤良,而武庙供奉的主要人物则是武成王姜尚和历代良将。

能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都是当世才俊,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同时入选文庙和武庙的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另一个则是魏晋名将杜预。

他们要谋划天下,让君王相信自己,使自己能够施展才华,“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得以立德、立言、立功、还要在历史是留下自己的名字,和非同凡响的历史功绩。

就是辛弃疾说的:“赢得生前身后名”

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最高级别是进入文庙和武庙,表示自己是一个时代彪炳千秋著名的历史人物。

入选文庙的的标准中,是道德文章与经济世功。

武庙的标准是战役战功和战略、治军思想。

文庙里供奉的七十二人:

颜回、闵损、冉雍、冉耕、冉求、言偃、宰予、仲由、端木赐、卜商、林放、樊须、澹台灭明、曾参、公冶长、公西箴、原宪、有若、郑国、商泽、秦非、曾点、巫马施、公皙哀、漆雕徒父、司马耕、颜之仆、石作蜀、颜高、邽巽、任不斉、颜无繇、颛孙师、高柴、荣旗、秦祖、陈亢、梁鳣、冉孺、蘧琼、公西赤、公伯寮、漆雕开、虙不齐、燕伋、秦商、后处、廉洁、乐劾、申党、琴牢、步叔乘、颜辛、漆雕哆、申枨、壤驷赤、施之常、公祖句兹、伯虔、南宫括、公孙龙、叔仲会、商瞿、县成、颜哙、孔忠、狄思、冉季、奚容箴、左人郢、秦冉、孟轲、左丘明、谷梁赤、公羊高、荀况、伏胜、毛苌、高堂生、孔安国、戴圣、刘向、扬雄、何休、郑众、马融、诸葛亮、卢植、郑玄、服虔、贾逵、杜子春、范寗、杜预、王肃、王弼、韩愈。

武庙里供奉的人:

张良、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白起、孙膑、廉颇、李牧、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冯异、吴汉、马援、皇甫嵩、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杰、王晙、李光弼、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弇、段熲、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濬、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於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亶、郭元振、李晟。

这些名字在历史上是有变动的,还与当时皇帝的喜好有关。时不时要修订一下,当然也只是那些本身有些本事,作了一些成就的或自以为作了一些成就的皇帝才会注意这些。

历史那么长,也只有这一百多人才进入了文庙和武庙中,当然这与各朝的封建帝王的眼光有关。

如果我们现在的人再立庙的话,不一定就是这些人了。

三国之中有这些人:

文庙:马融、卢植、诸葛亮、郑玄、贾逵、杜预

武庙:诸葛亮、皇甫嵩、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濬

纵观这些文庙和武庙人物绝大多数只是进入一座庙中,两座庙都进了的只有诸葛亮和杜预,巧的是两人都是三国人物。

而在清朝雍正以前,诸葛亮还只进到了武庙中,雍正二年才进到了文庙。

意思就是在清代以前的那么久的历史中只有杜预一人同时进了文庙和武庙。

杜预,魏晋时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

杜预之所以能位列文庙就是因为他对儒家经典《左传》进行过注释,甚至到了今天很多人在研究《左传》时都要参考杜预注释的版本。

杜预也是官二代,出身关中士族京兆杜氏。

祖父杜畿是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后代。从郡功曹作起,历任县令,曹操的司空司直、护羌校尉,西平太守,在曹丕时任尚书仆射。

杜预的父亲杜恕,在曹睿睦时任散骑常侍,为人正直,后为河东太守。但在“高平陵之变”中被牵连司马懿把他发配出京,死于嘉平四年(252年)。

杜预虽然生长在官宦人家,但历经变故。从小博览群书,勤于著述,对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学科都有研究,特别喜欢读《左传》,因为父亲被发配,无法得到任用。

司马昭执政时,向天下广招人才,有能力的杜预才被起用为尚书郎这样的小官,又娶了司马昭的妹妹为妻,算是攀上了高枝,四年后成为司马昭的重要幕僚。

景元四年(263年)五月,魏军发动灭蜀之战,杜预任钟会的长史。

灭蜀后,钟会造反,在行事上不果断,要杀不从的大批魏将时走漏了消息,被这些魏将反杀,连同钟会的很多幕僚都遇害,只有杜预幸免于难。

司马炎代魏称帝后,杜预任河南尹。

其后,杜预参与修订礼仪、法律、官制等,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晋律》的所有注解都是由他完成的。

在任河南尹时,修定了官员考核条例,改变了当时官场相互包庇的陋习。但受到了素来不和的司隶校尉石鉴的弹劾,被免职。

泰始六年(270年)六月,司马炎启用杜预出镇边关,任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杜预刚刚在秦州就任,石鉴也以安西将军之职都督秦州诸军事,成为杜预的上司。

当时,杜预所在的陇右地区很不安定,河西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起兵造反,势力很大,司马炎派去镇压的将领,不是战败,就是被杀。

石鉴想让杜预送死,就派只有三百士兵的杜预出击。

杜预知道石鉴的阴险用心,我们看史书上的忠臣一般在这种情况下,明知是死,也要悲壮地去赴汤蹈火,象西晋初年周处和北宋杨业那样,不得不去送死。

杜预可不是这样的人,明知是火坑,他是不得跳进去的。

也有可能是他有后台(当朝驸马),不怕石鉴的陷害,而西晋初年的周处和北宋杨业却没有。

他反驳石鉴说:现在是六月,不适合与鲜卑人作战,因为他们的骑兵正是不愁饲料的时候,而我们的给养却难以为继,所以我们不能在现在出击,必须得避开鲜卑人的长处,要放在明年二月份,那时鲜卑人要草没有草,要粮没粮,有利于我方。

杜预的拒绝,让身为上级的石鉴很没面子,又很愤怒,就找借口,以杜预擅自装饰城门、官舍等为由,将他逮捕并送朝廷治罪。

幸亏杜预驸马的身份在当时的赦免范围之内,才没掉了脑袋。

不久,不听杜预的劝说的石鉴盲目出击,被秃发树机能打得惨败。

后来杜预任了七年的度支尚书,掌管政府的经济财政。在任上,杜预共向晋武帝提出过五十多项治国治军的建议,包括粮仓的兴建、谷价的调整、盐运的管理、课调的制定和边防的建置等,还进行科学发明。

为了解决洛阳的交通问题,他在孟津渡口主持修建了富平津大桥,从设计到施工都有杜预的贡献。

杜预还修订了当时的历法。

咸宁四年(278年)秋,兖豫诸州郡连暴雨成灾,他又提出了切实可行救灾方案。

杜预在朝中七年,解决了多方面的问题,人称“杜武库”,意指其博学多才。

同年,得知东吴主帅陆抗被免,羊祜向司马炎上书力主立即伐吴,但由于贾充、荀勖等人的反对没被采纳,不久羊祜病重,临死前司马炎很后悔,向羊祜认错,羊祜向他推荐了杜预代自己带兵伐吴。

司马炎就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为伐吴作准备。

杜预到达荆州后,用计让吴主孙皓罢免了有一定能力的西陵名将张政,扫除了一大障碍。

咸宁五年(279年)八月,杜预准备就绪后,上书司马炎请求开战。

但驻守在扬州王浑却上书认为孙皓要发兵攻打晋国,所以我们要防备,代吴大计最好推迟一年再说。

这里王浑为什么要这样上书,史书上没说,从灭吴以后王浑与王濬争功来看,我们可以认为他也想争这次伐吴的功劳,只是没有象杜预那样作好了准备吧。

司马炎又犹豫了,得知消息的杜预再一次上书,力陈现在东吴兵力相当紧张,只能自保,没有力量进攻,不要被东吴的虚张声势所吓倒,但司马炎仍然拿不定主意。

杜预又第三次上书请求立即开战。他批评那些反对者不分析现在的有利形势,又怕别人立了功劳而反对出兵。

杜预认为,我们要伐吴的消息已经大白于天下,如果不立即行动,东吴就会作好准备,给我们的统一大业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杜预的这次上书送到司马炎那里的时候,主战派张华正在陪司马炎下棋。

得知内容后,张华立即罢棋,劝司马炎马上开战,司马炎终于下令立即出兵。

同年十一月,晋军二十多万分六路,从水陆一起进攻东吴。

杜预在这次战争中并没有担任主帅,司马炎只是任命他为西线指挥,具体任务是取江陵、占荆州,并且在荆州地区节制益州刺史王濬的水师。

在灭吴的具体过程中,杜预挥师东进,配合其他各路晋军攻打孙吴的都城建邺,一路节节胜利。

有人对连续进军不适应,原因是天气转热,雨水增多,北方士兵不服水土容易感染疾疫,应该等到冬天再继续进军。

杜预则认为:“现在我们接连取得胜利,士气高涨,正需要一鼓作气,不能让敌人缓过劲来。打仗好比劈竹子,只要劈开几节,底下就会迎刃而解了。”杜预的意见终于为大家所接受,以后战争的形势正像杜预所预言的那样发展着。

这就是成语“势如破竹”的由来。

特别声明:所有资讯或言论仅代表发布者个人意见,乐多体育仅提供发布平台,信息内容请自行判断。

标签: 武庙 文庙 有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