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乐多体育 | 发表于:2023-01-11 | 阅读:137次

一场大败仗,怎么能说得像胜仗呢?

好办!可以这么说:淞沪会战哪里败了?那是“蒋公的英明神断”!

把日军的主力吸引到了华中、长江流域;丢失上海、南京更是蒋公故意的,让日军从此以后“被迫”从东向西进攻,改变了日军原本从南向北的进攻轴线,使国府避免了像历史上的南方政权那样被北方政权消灭的命运!

好嘛,这么看来,国军反而赢麻了: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这天雷滚滚的说法也被当今主流搜索引擎采用

这个说法最早出现于《陈诚回忆录》。可是,时光倒流到1937年,那时的陈长官可不是这么说的: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由陈诚主持制定的《抗战准备及其实施全般性》可以视为国府的战前战略计划

他向国府最高会议汇报对日作战和准备情况时,没有一个字提到蒋公指示要“转移日军的进攻方向”。相反,却明确指出由于日本拥有海空军优势,在长江流域可以来去自如,一旦开战必将从长江深入,对武汉、九江、甚至重庆等任何一点实施登陆,切断中国南北交通,在《中国北部防御方案》中更进一步指出,日军在长江流域登陆会威胁南京,并且把中国切为南北两部: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所以必须阻止日军沿江西进,把战场转移到华北去,争取驱逐华北日军: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国府方案:依托工事在华北长期抵抗,消耗日军后以主力沿津浦线反攻,收复天津、唐山

在国军拟定的对日作战《战斗序列草案》中,配置于华北的第一方面军也被确定为抗战主力,不仅实力最强: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用于津浦线、陇海线东段、平汉线北段的第一方面军计划编组6个集团军、20个军的强大实力,是抗战绝对主力

而且由蒋公亲自担任统帅: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第一方面军……是为国防之主力,故以(空一格)领袖自兼统帅”

而配置于江浙沪苏包邮地区的第三方面军的任务是保卫南京、守住经济精华地带,特别指出要“多配大炮”、“扼守长江入海口”,也没有担负什么“吸引日军主力西进”的任务。另外,当时日本在上海还有几千陆战队,对南京构成了直接威胁,所以在国军的计划里,开战后第一个动作就是要歼灭在上海日本驻军,而不是什么“故意丢掉上海诱敌深入”: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我国应先发动,肃清其各地租界及海陆驻屯军”

事实上,对于一场依托于铁路和水运交通线的战争来说,沿着长江、利用水运保证部队补给,直插中国“腹心之地”,本来就是侵华日军最合理的选择。而国府恰恰是要堵住长江口,制止日军从东向西进攻,淞沪会战才会爆发,只是国军执行得太差、口子没能堵住,反而搞成了一场拉锯战而已: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第三方面军的任务,是务必保住上海、南京,以及当时国府最重要的税收来源地:江浙地区

除此之外,陈长官在1938年、1939年、1940年的国府几次核心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同样也没有提什么“改变进攻轴线”的事: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而到了1945年,这种说法突然就蹦出来了。因此,这到底是战前就定下的方案,还是事后的找补,就请大家自己判断了。

第二、淞沪会战实在是败得太惨,损失如此惨重,总得有个说法吧?

由于上海靠近海边,日本又拥有强大的海军,特别是有庞大的战列舰舰队,某些人士又觉得自己发现了真实的历史,马上开始鼓吹淞沪战场是“钢铁炼狱”、“没人能在战列舰巨炮轰炸下坚持三个月”,等等……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会战的全过程中,鬼子海军的战列舰、重巡洋舰都在家里摸鱼,淞沪战场一直就只有“第三舰队”撑场面,而这个舰队里最大的就是旗舰“出云”号——这是艘1898年建造、参加过日俄战争的老船,它的203毫米主炮就是会战双方最大的火炮了,这几门主炮在会战期间总共就发射了3发炮弹而已: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除此之外,第三舰队的主力是黄浦江上的一票小炮舰,他们通常只装备1到2门76毫米炮: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就这水平

把他们都算上,鬼子海军发射的炮弹也仅为3337发,没起到什么重要作用。而且,根据他们自己的战斗详报,弹着校正飞机效率很低,不能引导精确射击。8月16日,鬼子海军陆战队还吐槽舰炮打了自家的阵地: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8月17日的一份战斗详报也吐槽说“弹着观察很不靠谱,打了白打”,这可能也是鬼子海军不怎么开炮的原因之一。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国军在战后总结了失败的14点经验教训,只是在第9点“装备劣势”里把日军舰炮和飞机混在一起提了提,认为只是对国军进攻有较大的影响,而且认为各部队战术错误,没有采取疏散队形才是伤亡重大的根本原因: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当我攻击敌军时,虽因受敌猛烈舰炮及敌机轰击……但各部队未能设法补救,行疏散配置……不能辞其咎”

一线指挥的长官们在电报里提到鬼子海军舰炮的时候,也都轻描淡写,连敌军 发射六七发炮弹都要记录下来,也可以看出对手的舰炮发射是比较少的,而且罗卓英还嘲讽说舰炮炮弹有不少落到水里: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而根据日军战史资料和国内学者研究,淞沪会战日本陆海军总共使用炮弹、航弹数量为30多万发,大部分是陆军炮兵的中等口径炮弹,平均每天落弹不足3400发,在整个淞沪战场上,这个数字实在显得很零碎。相比之下,上甘岭战役中的志愿军阵地面积仅3.7平方公里,在43天时间里,联合国军向这个弹丸之地发射的炮弹和航弹高达190万发之多,而且威力更大、更集中。最后却连志愿军的一个排级阵地也没打下来,对手的火力优势完全被志愿军用灵活的战术和坚固的防御工事抵消了。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那么,国军在淞沪战场为什么没有利用工事保护自己呢?

对此,有人赶紧接着编段子,说什么“上甘岭是山地,而淞沪地区往下挖半米就是水,根本没法挖壕沟”

可他们也不想想,要真是这样,上海人民还用啥自来水?到公园里挖两锄头不就行了?事实上,淞沪一带确实水网纵横、平均海拔只有2.19米。可是,在世界战争史上这种地方多了去了。

比如欧洲的弗兰德斯平原海拔仅有2米、水网更密集。15-16世纪时期,西班牙军队和荷兰起义军在这里打几十场围城、攻城战役,不但挖了大量壕沟,双方还在地道里互相暗算,也没见谁挖出几条河来。总不能说1930年代国军的工事构筑能力比1625年的西班牙还差吧?

根据德国顾问法肯豪森的观察,国军有些部队上前线时连修工事的工具都不带,工事构筑能力约等于零,还真就比不上300年前的西班牙同行: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新开赴前线之部队,仍有少数全无土工具装备”

武器不如人,还不愿意好好修工事,所以胡宗南的部队前线1天就被打垮了。只要肯认真修工事的部队,防御力就强得多,比如西北军王修身部,依靠坚固的工事在前线顶了9天: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王修身所部出身西北军,工事修得极其坚固

除此之外,从战后的多份教训总结中可以发现,国军炮兵在淞沪会战时已经丧失了开设炮兵观察哨的能力,很难发现对方的炮兵阵地、也就无从实施反击,日军炮兵没有了挨打的顾虑,又背靠海运、不缺弹药,自然可以火力全开了。

所以,说来说去还是人的问题嘛。

11月5日拂晓,日军在杭州湾金山卫附近突然登陆,包抄中国军队后背,这一招完全出乎国军的意料。蒋公一直坚持认为日军会在浦东登陆,与西线的日军东西对进,包围国军的左翼集团,还下了不少手令:一会要求浦东的国军注意防范,一会要求陆家嘴的国军提高警惕: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可是没想到日军胃口这么大,最后居然选择在南、北双线登陆,准备把国军左、中、右集团70余万人全部围歼: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面对这样极端危险的情况,蒋公却为了等“国际调停”,犹犹豫豫、反复撤销撤退命令。一直磨蹭到11月8日,调停的希望彻底破灭后,才仓促下令国军全线撤退,进入所谓的“国防线”工事,导致了一场大溃退,国军抛弃了大量武器装备,会战33.5万人的伤亡中至少15万是撤退过程中发生的,大溃退的惨状就不多说了,这里主要说说这条“国防线”。

根据防线修筑计划,可以看出国军是计划依托太湖等水网、湖泊,用防线卡住沪杭铁路和宁沪铁路: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蓝色为工事地带和太湖,黑色为两条铁路线

按照网上的说法,这条防线是“德国顾问手把手指导修建”、“坚固无比”,是什么“东方马奇诺防线”。如果能够完工,国军在淞沪地区前有强大兵团、后有坚固工事,优势在我: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可以看出,上海一带是野战军阵地,太湖一线才是永备工事,而国军防御的底线是南京一带外围和复墎阵地

遗憾的是,这条防线从修建第一天开始营养不良。它的第一期总预算为3020万元,实际上仅仅到位710万元,慢慢腾腾的修到1937年3月,战争已经迫在眉睫,唐生智等人还发电报问蒋公,第二期工程款从哪儿出: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这个样子怎么能按期完工呢。从这张1937年国防工事完成度汇报图来看,由于缺钱,防线的很多工事仍然处于”已开工”、或“未开工”的状态,只是形成了一些孤立的据点: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而且,这些工事没任何伪装,个别有伪装的从空中也”一望可知“,真打起仗来就是死靶子,这事蒋公还亲笔御喷过,不过1937年8月9日才开始喷,时间有一点点晚了: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它的设计思想也严重落后于时代,除了南京周围几座山上的工事修了几百米地下坑道外,整个防线都不过是一些暴露在地面上的机枪碉堡而已,称它为东方马奇诺绝对是辱法行为;更加致命的是防线位置,比如至关重要的无锡-江阴段防线,左翼靠着长江和江阴要塞、右翼靠着太湖,自以为很稳。但是拥有强大海军的对手根本不用进攻防线,直接运来汽艇、从水面绕过去不就得了?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事实上,日军在淞沪会战后的追击中,在常熟、无锡两次都是乘着暴雨、从水面绕过了防线,反过来把防线上的国军包围了。花了重金、准备长期坚守的防线,最后只起了个警戒阵地的作用。

哦,对了,这倒是和马奇诺防线很像——都是被敌人绕过去了嘛。

所以,国府发动淞沪会战,并不是出于什么长远战略考虑。完全是寄希望在上海这个外国势力盘踞之地,引发国际干涉。由于计划仓促、执行全是漏洞,导致了惨败,不仅把国府的财税根基砸了一个稀巴烂: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淞沪会战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原始资料告诉你并没有」

资料来源:《蒋日记》(台版)

随着江防要塞陆续失守,还把长江这个东西推进最便利的运输线丢给了鬼子,鬼子的舰船可以逆长江而上,这又给保卫武汉造成了巨大的被动,最终落了个满盘皆输。

也正因为这事实在太丢脸,陈长官刚刚抗战胜利就照着枪眼画靶子、强行神机妙算,编了个“改变进攻轴线”的说法给自己和蒋公洗地。蒋二公子逃到台湾后,又继续把这个说法发扬光大,硬生生做出一个“蒋家英明”的证据,高唱“爸爸哥哥真伟大”。没想到这几年网上不少人居然对此照单全收,开口闭口就要大家“客观”、不要“光看建国后的资料”、要“多听各方面的说法”——那我倒要问,你们除了一堆长官们给自己涂脂抹粉的回忆录,还拿得出一点证据吗?比如淞沪的国防工事之所以经费不足,不就是因为国府长期坚持打内战,挤占了绝大部分军费吗?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后,国军面临被围歼的危险,蒋公仍然坚持要等国际调停,丧失了安全撤退的时机,不正是由于“存地失人”的片面抗战思路、和过度依赖外援的买办思路所导致的吗?

如此低能的统治集团,被赶出中国大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可是却总有有一帮人高喊着什么要“重修抗战史”、拿着这个长官、那个公子的回忆录为国府鸣冤叫屈、用国军广大基层爱国官兵的流血牺牲帮府甩锅。对此,我只能说,恐怕他们要的并不是什么客观、什么历史。

只是要一个对他们有利的故事罢了。

特别声明:所有资讯或言论仅代表发布者个人意见,乐多体育仅提供发布平台,信息内容请自行判断。

标签: 并没有 告诉你 日军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