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乐多体育 | 发表于:2023-02-16 | 阅读:26次

冬日的暖阳透过窗户洒进屋内,英都镇霞溪村一农家小屋里翰墨飘香,78岁的洪民权正在为乡亲们写春联。地板上里里外外铺满了墨迹未干的春联,满眼望去就像一排排红色的音符,奏响年的问候和春的祝福。

临近春节,上门求联的邻居络绎不绝,洪老也忙得不亦乐乎,这已是他义写春联的第36年。

写一副对联仅需50秒

“我得趁孙子起来捣乱前,把邻居们要的对联写好收好。”5日清晨,洪阿伯起了个大早。

当记者来到洪阿伯家中时,只见墙壁四周悬挂着洪阿伯的书法,最显眼的,莫过于大厅正上方的“家和万事兴”。

“你最近不能打乒乓球了,借爷爷用用。”每年过年,有趣的一幕就会上演,孙子的乒乓球桌就要“退位让贤”,变成阿伯挥毫泼墨的书法桌。

“老婆子来帮忙了!”阿伯一声吆喝。“大半辈子专做赔本生意……”阿婆虽嘴上念叨,却还是放下家务活,把手擦干,帮忙拉联。

只见阿伯站在一张乒乓球桌前,凝神聚力、蘸墨挥毫,阿婆则用手轻轻摁压对联边角,阿伯每写一点,阿婆就往上拉一点,两人默契十足。

“好嘞!”不一会儿,一副苍劲有力、喜庆吉祥的春联跃然纸上,整个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记者看了下手机拍摄时间,仅用了50秒。

“没有它和老太婆,我可写不成,都是我的好帮手!”阿伯指着眼前偌大的乒乓球桌说道。

每年春节临近,他总要“征用”孙子的乒乓球桌,放上毛毡、墨汁、毛笔、大红对联纸,乒乓球桌瞬间“变身”成书法桌。“以前在古厝用的是小木桌,没这乒乓球桌好使,说起来这桌子也陪我十几年啦。”

“最近刚去置办了‘年货’,300多张红纸、5斤墨汁,还有2支大毛笔。”洪阿伯告诉记者,街坊邻居只要打声招呼,他就会帮忙写。

对联红纸购置回来,他会根据需要进行裁剪,譬如需要多少副对联,多少个横批,多少个福字。为了保证每年书写的春联不重样儿,阿伯搜集了大量的新春对联,还在网上购买了《实用对联大全》。遇上需要大副对联的,他还会亲自用糨糊衔接。为了避免混淆,他会罗列“春联清单”,把名字、尺寸、对联数量一一记录下来……事无巨细,亲身躬行。

继承父亲“衣钵”

其实,洪阿伯的书法除了后天自学,还受其父亲影响。“父亲读私塾时学习了书法,勤学苦练,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洪阿伯告诉记者,从记事起,每年春节,父亲都会为村民写春联,而他就在一旁打下手。

“说起抻纸,那可是眼力活,每当父亲写春联时,两只手得小心翼翼捏着对联的一端,趁写完一个字蘸墨时,就得轻轻拉过一格,太快太慢都不行,全靠观察和进度配合。”在耳濡目染中,洪民权也喜欢上了书法。

“父亲,要不让我试试?”帮父亲拉了10多年对联之后,洪民权试探性地询问道。“那你就试试!”在父亲的鼓励下,洪阿伯开始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而父亲则放下毛笔,为他抻纸。

久而久之,洪阿伯的行书也有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他还总结了写对联三要素,即“天气、心情、精神”三要素。“写对联也是要‘看天吃饭’的,每次写之前我都得提前看下天气预报,最好是天高气爽的时候,天气好,心情也好,写的书法才会写得流畅、看得‘顺眼’,墨迹一两个小时就能干,要是下起雨,我就会少写一点。”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阿伯的书法早已行云流水炉火纯青。每次写对联时,他早已熟记于心、成竹在胸,下笔有神。“以前,大家只要一方小小的‘福’字,一小对对联,如今要的数量多了、尺寸也大了,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小小的一副对联,不仅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年味,同时也见证着人们生活的变迁。

“只要笔还拿得动,就会一直写下去”

除了写春联,阿伯也帮忙写婚

联,谁家有喜事,总会托阿伯写上一副。“现在写的对联种类多了,有歌颂新时代、移风易俗、反诈宣传等。”

如今,虽然街上的印制对联多了,但村民们还是偏爱洪阿伯写的对联。

“1995年到现在,我们家每年贴的都是老洪的春联,每年都要10多副,帮我省了不少对联钱呢。”村民洪双兰笑着说。

“手写春联散发着浓浓的墨香,比印刷品春联强多了,也更有年味!”村民洪先生夸赞道。

“别看公公帮别人写春联,自家却是最晚贴春联的,早上5点多就起床,每年要写上600多副春联。”洪阿伯儿媳妇告诉记者,每年腊月廿五前后,村民们的“订单”如约而至,阿伯就会上街置办红纸、墨汁。

即使到了大年三十,一家正在吃团圆饭,遇上前来求联的,阿伯也总会放下碗筷,拿起毛笔。“春节联欢晚会开始播了也还在忙,我就等第二天看重播,家里的春联也是大年初一才贴上。”对于洪民权来说,能帮厝边头尾写春联,让大家的春节更有气氛,是自己最大的乐事。

几十年来,阿伯还会积极参加义写活动。“前不久去义写,从早上8点多写到下午5点多,写了300多副。”一天下来,脚站麻了,手写酸了,但阿伯依旧乐在其中。

年复一年,求联的厝边头尾络绎不绝,虽然阿伯父亲早已去世,但洪家为村民义写春联的传统仍在延续,不变的是那颗义写春联热忱的心,和不收分文的规矩……30多年来,洪民权累计共为群众编写春联3万多副,自费的笔墨纸张不计其数。

“只要笔还拿得动,就会一直写下去。”洪民权说。

为了感谢阿伯,乡亲们会送些自家种的菜,亲自做的糕点,或是“投其所好”,到外地出差时捎上一支好毛笔,赠予阿伯。

夜幕降临,农家小屋的灯亮了起来,偌大的客厅挤满了人,有围观的,有等对联的,欢声笑语从小屋传开来,年味浓厚……一副副对联,延续的是传统,坚守的是情怀,连接的是乡情。(海丝商报记者 赖香珠 李想 通讯员 黄小燕)

来源:海丝商报

特别声明:所有资讯或言论仅代表发布者个人意见,乐多体育仅提供发布平台,信息内容请自行判断。

标签: 分文 春联 对联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