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乐多体育 | 发表于:2023-02-20 | 阅读:47次
前言

乒乓球项目众多的打法中,总摆脱不了正手与反手技术重要性的争论。前文笔者以张继科为例,简析了反手技术对于提升乒乓球技术下限、给打法增添色彩的重要性。事实上,正手决定上限,反手决定下限。任何运动员的技术天花板有多高,这都是由正手所决定。突出的反手会让人眼前一亮,但“反强正弱”的运动员只会是昙花一现,最终淹没于人海。

浅谈马龙正手技术的发展「浅谈马龙正手技术」

得正手者得天下。在一场乒乓球比赛中,正手永远是主要得分手段,通过正手位得到的分数也远比反手位多。更不谈正手防守更好,相比较反手而言失误更少,丢分也更少。所以,在这里我先抛出一个概念:正手第一论,即正手得分能力第一、防守水平第一。故我们也应该把其当做主要矛盾,放在首位,集中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

正手技术:主动发力,先发制人

作为经常会使用的正手技术,乒乓球打法在正手位的技术可谓是种类繁多、各有侧重。常用的技术有“拉”“搓”“摆”“挑”“劈”“带”等。因为正手击球几率大,也更容易发挥技术的优势。所以不论从种类还是威力来说,正手技术都是胜过反手技术的。与反手技术分为攻、防两大类不同,正手技术常常是以攻代守、针锋相对、短兵相接。单纯的正手防守技术寥寥无几,鲜有问津。故讨论正手技术应该打破固有思维,从技术适用的时机、范围,创造性地划分为近台、中远台技术。

浅谈马龙正手技术的发展「浅谈马龙正手技术」

近台技术主要有“搓”“挑”“摆”等处理台内小球时的惯用技巧。三种技术毫无疑问针对台内不出台的小球。“搓”接球,常用于处理旋转较强的发球,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接球方式。手法熟练程度不同,搓球的质量、杀伤力也不尽相同,例如“搓”下去的一板常常会把来球搓成下旋球,不论对方球的旋转大小与方向,只要“搓”过去的球够重,制造的摩擦大于来球的摩擦旋转。那么“搓”过去的这一板肯定稳稳地上台。而且对方不得不也“搓”过来,或者高吊弧圈球起下旋,才能不吃你的旋转。但是“搓”下旋球的套路太过于老套,如有破绽,抓住时机就“爆挑”你一板,把你打的没脾气。如果你“搓”成不转球,对方凭经验用处理下旋球的方式来接球,势必“用力过猛”而出台出界。“挑”“摆”技术,常用于处理台内不太转的球。“挑”类似拉球,只是发力方式与动作框架有所不同,其本质与拉球一样,都是摩擦制造上旋转,利用上旋前冲的势能提升出球的质量,达到得分的目的;“摆”多用于处理不转球,且更多的是增强控制,通过“摆”落点、“摆”角度来达到过渡球的目的,最终还是通过下一板得分。

浅谈马龙正手技术的发展「浅谈马龙正手技术」

中远台技术主要有“拉”“劈”“带”等针对中远台快速度、强旋转来球时的技法。“拉”就是常规的“拉球”,制造上旋转进行攻球;“劈”就是“劈长”,将正手位长球制造下旋转接过去;“带”就是“快带”,借力打力,将对方的的力量巧借过去。常规拉球技法不必赘述,学打球时就已经将正手攻球练得炉火纯青,而“劈”与“带”则是正手技术里最难掌握、最值得探讨的技术。

浅谈马龙正手技术的发展「浅谈马龙正手技术」

“劈长”的关键在于时机。来球“一跳”与“二跳”之间的上升期是“劈”的最佳时期。因为“劈”的本质是给来球一个向下的摩擦力,发力方向偏下、与台面成45-90度的夹角,板面斜立。如果下降期“劈”球,会因为缺少向上的力而撞网;上升期“劈”球则刚好将球的高度压下来,并且摩擦充分、旋转强。

“快带”则需要动作与手法的娴熟。因为“带”本来就是不发力的技术,只要动作标准、顺着对方的力就可以将球回过去。所以,上步、收臂就显得尤为重要。重心迎前、收小臂,给球一个方向上的调整,控制落点。如果不紧不慢、懒懒散散地去迎球,是有很大几率因方向角较小而撞网、出台。

龙式正手:上旋球制造机器

马龙被外媒称为“六边形战士”,正手能力更是叹为观止。他那暴力的正手需要匹配一张42度特制的蓝海棉国狂。能够与他的正手相提并论的可能只有王励勤,但事实上马龙与王励勤的历次对战中,正手中远台相持状态下,两人平分秋色,马龙的正手毫不逊色。可是,王励勤的御用狂飙2胶皮出球质量优于狂飙3,所以在“王大力”统治时代,马龙的正手并不能称为最强。

浅谈马龙正手技术的发展「浅谈马龙正手技术」

然而,自从国际乒联颁布“胶水禁令”和进行“ABS大球改革“后,马龙的正手能力便一步一步走上神坛,青云直上。众所周知,禁止使用有机胶水后,狂飙3的高密度海绵无法得到充分膨胀,打起来发硬;ABS大球质量更重,对于力量与体力的要求显然更高。虽然无机胶水与膨胀油的组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法“灌胶”的缺陷;碳素板、纤维板弥补了出球质量的不足,但是仍然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技压群芳的正手能力,才能够出类拔萃。

马龙就是这样一个正手能力碾压众人的存在。在ABS大球时代之前,马龙的正反手极度不均衡,凭借正手而初出茅庐,小有成就,但是反手却根本不能看。在中远台相持时,马龙下盘极度稳定,拉球动作完整流畅,拉球质量高、前冲强。ABS时代到来,马龙在不丢正手的情况下强化了反手,但是“抢救”反手的目的仍然是为了突出正手的实力,因为反手过渡能力更强了,能够很好地将反手劣势转化为正手的机会球,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正手的能力。笔者认为:他的正手优势体现在控制、摩擦、相持上。

浅谈马龙正手技术的发展「浅谈马龙正手技术」

控制,是马龙正手抢占先机的前提准备。以对手发正手小三角球为例,小三角区域接发球是比较难受的位置,想拉起来,但奈何手臂不够长;想搓过去,可惜侧上旋太强,球速很快。如何用正手把小三角球控制好,是下一板球是否占据主动的关键。常规来讲,上步“摆”球是最好的方法,将上旋球“摆”到球台中路,这样上台率高,但是这也给对手留下了破绽。而马龙的战术却是正手摆正手,通过正手“摆”大角度到对手正手中近台,让对手不适应、很难受,匆忙中将球回到正手区域,成为机会球,接下来就是欣赏马龙的暴力正手的时刻。用正手将台内球控制到位,是马龙给对手的当头一棒,虽然横板台内处理小球不及直板细腻,但是两横对决,谁控制得相对更好,谁就更胜一筹。

摩擦,是马龙正手质量的充分保障。有人说横板正手僵硬的手腕限制了正手摩擦类型的多样性,马龙就用实力告诉他们光凭上旋球就够了。正手摩擦需要腰腹臂的融合贯通,但“下盘不稳”就成了很多人正手拉球最大的问题,以致于正手攻球落点散、球质低。马龙的优点在于下身极度稳定,不管是马步、弓步,都能稳稳当当,甚至去救大角度球时,也不紧不慢,绝不会因为大范围跑动而摔倒受伤。有了扎实的下身力量,在腰腹臂发力时,稳定的下身为力量传导提供了充足的条件,让击球力量更加集中,质量更高。充分的发力也就意味着充分的摩擦,在充分的摩擦下,制造出的上旋球质量自然更高,因为力量决定了球的质量。

相持,是马龙正手得分的主要手段。ABS大球时代,因为球的变化,使得乒乓球比赛回合更长、观赏性更强,也让一些快攻打法的运动员走向职业的结束。与此同时,欧洲个高臂长的运动员成长起来,因为大个子的中远台相持能力更强。小球时代,国乒主力清一色都是身材瘦小的“小个子”,因为小个子更灵活,速度更快;大球时代却成了大高个的天下,甚至连女队队员都会按照男子化打法去找一些身材高大的女运动员。马龙虽然不是特别高的运动员,但是在中远台的相持能力与一米八几的远台“浪神”许昕不分伯仲。在大球时代,中远台相持能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有更强的跑动能力和更快的反应速度。个高臂长是你的优势,那么高球、长球你都要能够对付才行。马龙的弧圈球技术一流,拉上旋球是他的强项,所以在中远台相持时上台率更高。与此同时,稳定的跑动能力,也不至于在大范围跑动救球时因为“够不着”而失分。

浅谈马龙正手技术的发展「浅谈马龙正手技术」

男子化打法女队队员:王曼昱

正手能力:至关重要,不容小觑

正手道理重不重要,又有多重要呢?现在回过头来看看笔者在开头提到出的正手第一论:正手得分能力第一、防守水平第一。是不是这样呢?不可否认,任何人在打球时正手得分情况好于反手,更有不少乒乓球爱好者正反手极不均衡,正手好得不行、反手差得离谱,干脆放弃反手。显然,正手不管从适众范围,还是得分上,都是重要环节。

浅谈马龙正手技术的发展「浅谈马龙正手技术」

前面笔者多谈进攻,防守能力是不是真的第一呢?经常练习基本功的球友熟悉陪练时正手将来球的力量进行卸力的手法,削球打法中正手也有削球和兜球的防守技术。而且文中提到,正手进攻也是防守的一种形式。所以,不管是单独而论还是与反手进行对比,正手防守能力都可以称得上第一。

我们不能忽视正手,因为如果连正手都放弃了,何谈打球?但也不能过分注意正手,其一是因为正手本身就有优势,更易提升;其二是整体技术的协调才是打球水平的衡量标准。对于正手,就应该把它当作水桶效应的长板,只是提升天花板,并不能决定下限。

后记

正手技术是乒乓球打法的重中之重。无论横直,修炼正手,都是在打磨技术,用坐得冷板凳的心态来提升球技。

得正手者得天下,用正手一招制胜,何乐而不为呢?

特别声明:所有资讯或言论仅代表发布者个人意见,乐多体育仅提供发布平台,信息内容请自行判断。

标签: 正手 浅谈 技术

相关资讯
  • 浅谈马龙正手技术
    前言乒乓球项目众多的打法中,总摆脱不了正手与反手技术重要性的争论。前文笔者以张继科为例,简析了反手技术对于提升乒乓球技术下限、给打法增添色彩的重要性。事实上,正... (查看全文)
    2023-02-20 | 阅读:48次